肖冬玲
摘 要: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高等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實踐能力、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型人才。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模式構建
1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1.1 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
人才培養模式系指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1.2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呈現以下特點: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雙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學生主體”、“行動導向”教學模式。 針對職業崗位群設計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建立相應的管理體制和評估體系。
在實施過程中,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求設置專業,并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目標,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重視實踐在教學中的作用,注重校內外教育資源的整合,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強調企業和市場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
2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校企合作,產學相融”的辦學方針指導下,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確,辦學特色不突出
高職院校缺少對市場需求的詳細調查分析,盲目設置熱門專業,擴大辦學規模,專業特色不明確,和社會需要脫節,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競爭力。另外,一味的迎合市場,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不利于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2.2 教學內容沒有創新
我國的職業教育起步較晚,職業教材不能自成體系,教材內容與培養計劃之間存在偏差,開設的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其配套的教材內容欠缺,相關的教材缺乏科學性、先進性和針對性,這些教材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造成實際需求與能力培養的分離,缺乏一致性。
2.3 “雙師型”的師資力量不足
青年教師大多缺少專業實踐經驗和必要的專業技能,缺乏特色鮮明的優秀“雙師”素質教師,尤其匱乏有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能的骨干教師和專業教學帶頭人。
2.4 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受限
國家要求高職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實現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但是由于職業院校專門用于實踐的經費少,實訓設備及實訓場地缺乏,造成一些實訓和頂崗實習難以全面實施,培養的學生在實踐能力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
3 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按照“創新機制、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分步實施”的建設原則,發揮行業優勢,以創新校企合作體制與機制為重點,以專業建設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深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出發點,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以職業性和開放性為目標,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以提高基礎能力為保障,大幅度提高辦學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實現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新突破。
3.1 跟蹤市場需求,抓好專業建設
堅持專業設置站在市場的前沿,緊緊抓住交通基礎設施大投入對人才需求的有利時機,突出重點專業建設,建立起以重點專業為龍頭、相關專業為支撐的專業群。用專業建設這一核心,統領整個骨干項目建設。
3.2 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要抓住實驗、實訓、實習三個關鍵環節,圍繞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著力完善實踐課程教學標準和實踐指導書,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組織實施實踐教學。在教學效果評估方面,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考核方法,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效果評估體系與考核指標。高度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把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課堂教學組織方面,積極推行定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教師隊伍的適任性、教學文件的完整性、教學組織的嚴密性、教學考核的科學性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3.3 工作過程導向,重構課程體系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重構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方向,構建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能更好地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邀請行業專家、課程開發專家、課程開發顧問等召開論證會,對各專業就業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項目、工作任務、工作行為進行分析,歸納出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將典型工作任務轉換為學習領域,開發學習領域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學習情境)及課程教學模式,編制“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一致”的專業教學標準,改革教學方法,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
3.4 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是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點,也是彰顯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力保障。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打造區域性的集生產、教學、可研、培訓為一體的綜合實訓基地。同時與社會品牌企業就“訂單培養”、頂崗實習、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開展深度合作,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驗實訓條件和環境,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
3.5 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打造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
根據開放性和職業性的要求,創新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政策,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聘請行業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到學院擔任兼職教師,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以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重點,著重培育具有引領作用的優秀教學團隊。重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教師的繼續教育,注重教師的工作學習經歷和技術開發服務能力,引導教師為企業服務,培養專任教師的綜合職業素養與實踐教學能力。
3.6 深化管理機制創新和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深化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學院內部管理機制改革,實施管理及經費二級預算辦法,實現管理重心下移,擴大系部辦學自主權,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中的主體作用,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兼職教師聘任和專任教師進行社會服務等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通過建立健全以辦學績效綜合評價為核心的激勵、考核機制,促進系部深入推進校企合作、社會服務,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張士.社會需求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教論壇,2013(19)
[2]彭夏歲.“三位一體”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探究,2013(3)
[3]邵峰.關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