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鋒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益、強化教學過程評價和教學目標落實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應根據專業特點,學生的身心、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要結合職業特點,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組織、教學策略要科學。以培養學生未來職業需要和所具有的職業技能為目標,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終身體育的能力和社會適應性。
【關鍵詞】職業學校 體育教學 有效性
一、關于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一個階段教學之后,學生獲得知識的程度、取得的學習效果、獲得的發展和進步,并不是指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學計劃。如果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態度不端正,學而無獲,即使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再科學,再努力也是無效教學。因此,有效教學就是教與學的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二、職業中專體育學現狀及學生特點
目前,職業學校的體育教學仍拘囿于傳統教學模式,雖然有規劃教材,但仍按“課程標準”“計劃”進行授課,具有計劃性和約束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鍛煉的熱情、興趣和個性的發展。體育課程建設只有從專業建設轉向內涵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科優勢,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強化道德文化素養,造就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在體育教學中,職業中專生接受的是學校體育的最后學段教育。他們專業知識技術性強,獨立操作和動手能力高,興趣、愛好趨于穩定、集中,已不滿足被動的形式,更熱衷開放、活潑、主動參與的鍛煉。與普通學生相比,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體育作為一種重要的育人手段,在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營造創新的體育學習思維空間是值得我們不斷地探討和研究的。
三、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設計及實施策略
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教學理論為基礎,通過系統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提高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職業素養。因此,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必須明確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從實際出發,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使之適應學生的發展,做到總目標、單元目標、課時教學目標的統一。而課堂教學設計的選擇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培養其樂于研究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制定教學任務教、學策略,教學設計中要做到脈絡“準”、目標“明”、立意 “新”、構思“巧”、方法“活”、練習“精”。只有選擇科學合理的教法和學法,才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四、教學內容要適宜,教學組織要嚴密
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結合職業學生的特點,有目的、有選擇的來進行體育教學,能夠與未來從事的職業工作有機結合,如:對站立型、伏案型、動手型、戶外綜合型這些不同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真正達到 “練”以致用。
目前的職業中專學生大部分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自我管理能力性相對較差,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不愿意參加社會和家庭中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勞動。這就要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結合學生的體育基礎,知識水平,生理、心理特點,不斷地更新和選擇適合學生品味的教材內容。如健美操、體育舞蹈、時尚休閑、拓展、民族體育、球類游戲類項目等學生興趣較濃厚的內容,組合起來靈活地引入課堂,通過精細策劃,嚴密組織才能達到“高效”、“有序”的教學效果。把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生理特點,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讓學生體驗到更多的成功感和樂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五、評價體系要科學
如果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只重視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對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那么,教學評價還遠遠沒能充分發揮出評價的效果、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引導教學方向、調控教學進程、激發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管理的功能。對于體育教學的有效性評價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評和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兩個方面。
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評通過定量評價考核《國家體制健康標準》的達標水平,以及掌握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情況,以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國家最起碼的要求。對難以用定量方法考量的學習效果,則應采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的手段把諸如學習態度、思想品德、意志表現、合作精神、人際交往、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和社會責任感等都包括在定性評價的范疇內,以便更充分地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文化教育功能。
對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同樣應以能否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為前提,重視教學實施和有效性。通過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效果的評價不斷改進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設計與策略,達成對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針對中職生,結合職業特點,建立多元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愿望和信心,而且也能促進體育課堂的有效教學。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建立以適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的課程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職業教育多樣化的需要,滿足學生求知、求技、求職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賴天德. 體育教學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關系[J].中國學校體育.
[2] 謝正義. 課堂教學問題癥斷與解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 莊弼.體育與健康教學與評價指導[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