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無定法,靈活運用目標引領、小組合作演繹精彩語文課堂。
關鍵詞:目標;合作;精彩
語文課堂教學能否有固定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到底該怎樣上?學洋思中學的模式、杜郎口中學的模式?把別人的模式拿回來生搬硬套,到處熱熱鬧鬧,教師和學生課堂上忙得不亦樂乎。可是效果如何呢?收效甚微吧!甚至堅持不了幾天又回到了從前。有的也僅是在一些公開課上拿出來表演一番,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并無多大的變化。于是乎感慨道:都是瞎折騰!究其原因,洋思只有一個,杜郎口也只有一個。它們的成功背后一定是付出了鮮為人知的汗水。一種課堂模式的形成可以說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一日之功!
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所面對的都是來自農村的孩子,家庭在知識的教育和輔導來說幾乎為零。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夠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要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通讀單元各篇課文,在這過程中初步看出各篇課文的共性和各自不同的個性來。當具體預習每篇課文,課前的提示及課后的練習均是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很好資料。
目標是指行為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它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傳統的課堂出示教學目標過于形式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意圖不理解,或是教學目標設計不科學,過于抽象不易檢測等原因,學生對之不感興趣,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引領課堂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教師在備課中確立的教學目標與課堂上所出示給學生的學習目標應該有所不同。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高于上課時展示的學習目標。目標要體現新課標對知識、技能的要求范圍,針對學生的情況確定,既具體可行,又符合學生年齡心特理點,使努力學、專心聽的學生,都能達到,這樣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近上了一節校內公開課《羚羊木雕》。我將《羚羊木雕》一課的學習目標設為:(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征;(3)學習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學會正確、理性地處理好家庭、親情及友情的關系,多和家長溝通。這樣的學習目標直接明了、淺顯易懂、便于檢測。在學習目標的設定中應該嵌入課文的主題,中心明確。在學習目標的展示上也不必強求固定模式,可以是課前,也可以是課中,或是在課結束前總結出示。這要根據課堂設計需要來定。
學習目標的確立使學生一節課有的放矢、目標明確。接下來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了。語文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因此上好課,充分利用45分鐘便成為每個教師特別重視并認真思索的問題。特別是一節課如何讓每位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這是課堂組織形式的關鍵。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已在我們農村中學全面推廣,然而農村中學生有著自身的特點,如何使小組合作這一學習模式在農村中學得到有效的推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特別是語文課堂上即農村初中語文課堂小組合作有效性這是當務之急必須解決的問題。語文課堂的小組合作應從以下幾點入手:(1)科學構建合作小組即每個組的成員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而且各組之間必須大體持平。這樣做既有利于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又有利于小組內成員互補互助,為以后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礎。(2)適時恰當的評價。根據心理學原理,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都有競爭心理。仍以《羚羊木雕》一課為例:在指導學生朗讀體會人物個性特征時,先進行組內連讀媽媽的話,然后每組選派代表讀,教師組織學生一起進行讀。學生激情高昂、競爭激烈。因而教師要適時恰當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進而促進組內合作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凝聚力。教師評價時既要對集體的共同成果進行評定,也要對小組的合作水平進行認可。(3)教師要適度參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要努力避免在討論中部分學生閑聊(與課題不相干的交談)、小組討論后一個人發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等現象的發生。形式也要多樣化,不必拘泥于劃定的小組。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的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兩兩一組練習那段針鋒相對的對話,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我的叔叔于勒》我就選用四人一組的模式來表演。總之,小組合作的使用要從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不要為了合作而合作、假熱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探討的道路上,我只能說路在自己的腳下。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課堂教學只有根據實際需要,靈活多變地運用目標引導、小組合作這一模式才能演繹屬于自己的精彩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睢寧縣官山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