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黔麗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促進心智、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的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整體提高人文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興趣;人文素養
一、更新教學觀念,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設計新穎活潑的教學活動
教師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有時,我們教師太急于“傳道授業”了,總想把自己所學所思所想一股腦地教給學生,完全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就完全抹殺了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這樣,教師自己很累,教學效果卻不好。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引導他們調整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正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Songs,Games,Chant,Story telling等形式貫穿課堂,這樣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就會大增。
二、改變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方式,盡可能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傳統的評價方式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教師的教、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忽視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評價方法單調,過于重視紙筆測驗;強調量化成績,忽視其他考察方式和質性評價方法。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把學生從被動的測驗接受者變成各種各樣英語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強調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法。評價活動是用來發現他們能做什么,不是去尋找他們的弱點,而是盡量給每個人都創造成功的機會。教師應不斷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為此,我動了一番腦筋,從平時的課堂作業、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入手,設計了一系列的各種評選活動之星,盡量讓全班優秀、中等、差的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感。如,選出單詞聽寫進步之星、書寫整齊評選之星、優秀板報活動和手抄報評比之星等,對這些學生進行微不足道的物質獎勵。
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好壞,雖然與智力因素有關,但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更加密切。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說過:“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那樣有規律,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某一處不動了。”達爾文所說的規律就是指“良好的習慣”。就連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在談到自己成績優異的原因時,也都強調自己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13歲進入科技大學的少年大學生周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也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就是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語言和漢語語言一樣,涉及的量大面寬,加上它作為我們的外語語言,我們身邊缺乏良好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我們就只有靠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教材資料、各種課外閱讀材料等來學習。當然,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每天都花一點時間朗讀英語課文。讀書時要摘抄一些好的名言、警句或句子。讀到一篇好的文章,隨時寫下自己的讀后感。 如,學了高一上冊“Getting To Know Steven Spielberg”一文之后,我及時要求并幫助學生寫下了心得體會“Learning From Steven Spielberg”,并指導一位學生把它發在了英語周報上。
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評價所形成的穩定的內心體驗,它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能激勵人們積極行動,追求一定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去實現自認為可達到的成就。一旦有了一種穩定的內心體驗,學生就不會因為一次偶爾的失敗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告訴他們有些事情只要我們有勇氣嘗試了,也是一種成功。如果缺乏自信心,影響的不僅是學習,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
素質教育下的現代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廣泛的教學資源來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如情感教育,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學自信、教學熱情為學生作表率,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帶著沉重的心情走進教室上課,你的學生也會帶著沉重心情聽你的課,這樣當然會成為一節死氣沉沉的英語課。
時代在召喚我們,新課程改革也在明確要求我們不要搞應試教育,不能把整個教學活動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考什么就教什么,把學生分成上、中、下三等,只教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我們教師急需調整心態,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堅信落后的學生會趕上來,我們的信心會感染學生,關愛、信任的力量會激勵學生一生。
(作者單位 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道真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