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峰
摘 要:學生是教育活動的重要一方,是教育活動的反應者,又是成果的體現者。學生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教育過程如果不與學生的主觀能動因素發生聯系,過程就無從實現。只有當教師有目的活動與學生有目的活動對應時,教師才能在學生中實現教育目的。
關鍵詞:學生主體;外部影響;主動性
教師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時,要能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調節。但是這種調節的方向、幅度、內容是建立在對學生十分了解的基礎上的。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對教師活動的反作用也表現了豐富的形式和復雜的程度。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態度等等都在不斷影響著、改變著教師的教育活動。學生的狀態及表現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十分明顯和活躍。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種單向性的活動,僅僅是一種權威影響的釋放,忽視學生的存在,低估學生的合作意義,不平等地處理教與學將會嚴重影響教師的功效。學生是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對象,但這一對象與其他實踐過程中的對象不同,學生是一個有意識的人,他在教學中的一切行為能否接受教師的語文教學以及接受語文教學的程度,都要受到學生自己意識的支配。當然,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能看到,學生的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教師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教師的教育影響和學生的行為之間存在著一種關系。但是,又不能不看到,學生的主體意識一經形成,就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它以其自身固有的模式去同化外來的影響,從而產生出每個人自身特有的反應。同時,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意學生作為接受外部影響的復合體,他有接受非教育影響的一面這種影響與教育影響作出反應的選擇性和定向性,因此語文教學中把學生看成是完全由教師決定的是錯誤的。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教師的作用作為一種外部影響,是不會自動化為學生的意識的,教育影響不能簡單地授予或移植到學生身上,它必須以學生自身的活動作為中介,才能使教師的外部影響納入學生主觀世界中去。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的活動一定要與學生的主動活動相聯系,教師活動目的一定要轉化為學生的活動目的。在我的語文課堂中,我會告訴學生我和他們一起來進行學習,學習這篇課文,讓學生感到老師是和他們在同一起點的,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把這篇課文學會。這樣,教師和學生有著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目標,學生自然而然就會和老師站在一起進行語文學習。與此同時,教師要明白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教育的影響以客觀的形式作用于學生。學生以教師主動活動接受教育影響,學生不斷將客觀形式的教師給予的外部影響內化為主觀形式的認識、情感、動機、態度等。隨著學生這種內部因素的變化和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更大的發揮,讓學生逐步脫離教師的指導和影響,從事獨立的學習和自我修養。也就是說,語文教育可以培養不論在怎樣的環境下都能獨立積極學習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能夠教會學生自己學習、自我發展。
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這樣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教是為了不教。”只有讓學生學會自己去學習,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7.
[2]王道俊.教育學.人們教育出版社,2006-09.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4.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第五中學)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