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摘 要:小學寫作是學生今后求學生涯寫作的基礎,如何夯實寫作基礎成為現今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問題之一。發掘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寫作是件“樂事”。只有讓寫作在學生心中有了好的開頭,才能引航今后的寫作旅程并為個人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寫作教學;小學生;循序漸進
一、先動筆再入門
俗話講“萬事開頭難”,小學寫作也是一樣。小學生對周圍事物往往有著懵懂的認知和充裕的好奇心,但事實上他們并不知道如何付諸筆下。在傳統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上,通常先提到的是寫作手法,之后再使學生動筆試寫。由于對語言應用的不熟悉,這種方法往往使學生在寫作啟蒙階段就遭遇瓶頸,影響情緒更談不上快樂寫作。
在我看來,寫作應該像學生們心中其他未知域一樣充滿吸引力,而學習寫作對他們而言更應該成為一種探索過程,從探索中獲取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從中獲得探索的樂趣,寓教于樂。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的研究——人類存在內隱學習模式,即個體對復雜規則知識的無意識獲得過程。正確利用內隱學習模式便能踐行“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我在課堂上經常強調“用眼睛去發現世界,再用筆把它變成自己的世界”,但是并沒有過多強調應該寫什么、怎么寫,而是讓學生自己動筆、動腦。游記、日記、趣事趣聞等等自由表達,就這樣,學生的一篇篇作品就上交到我這里。我半學期內是不進行批閱和修改的,旨在讓發現世界和寫作記錄成為他們的習慣。你無法預知一棵樹苗會變成什么樣子,更無法要求一棵樹苗開花結果,我們無法更正一個我們未知的事物。我們要做的是讓寫作成為學生的習慣,當他們樂于拿筆記錄周圍的事物并且對此習以為常時,便是寫作入門的開始。
二、兒童讀物才是啟蒙教師
學生們喜歡讀兒童讀物,我們不妨多加推薦。這些讀物無疑最契合兒童的思維,使其潛移默化地感受文章的構成和組成部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便于積累素材,兒童所讀文本的特征、類型會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作的前提是有事可寫,而寫作流暢更是快樂寫作的保證。當學生們的寫作進行的不流暢時便會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有變成應付的危險,寫作更談不上快樂,為教學帶來難度也在所難免了。
三、貼近學生的思維教學
研究發現,小學生寫作認知過程模型體系包括明確主題、產生思想、表達思想、復閱、訂正五個維度。每個步驟完好地銜接才能確保寫作的順利進行。有種東西叫做“代溝”,所謂“代溝”就是一道溝通的鴻溝,直白說就是溝通的障礙。小學生帶有兒童的思維,這顯然無法輕易貼近我們成熟文學構成的思想,為了避免寫作教學中“代溝”的產生,我們應該運用“如果進不來,就走出去”的思想,去迎合兒童的想法、領會他們的構思,以免讓他們覺得接受寫作是種困難的事情。另外,講課應較多地提到他們所讀的童話故事和科普讀物,點評他們作品時多加鼓勵,便會令他們更易于接受。有一個好的教學開始才能成就一個好的寫作開端,進而讓學生快樂地寫作。
總之,小學生的快樂寫作應成為教師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即“若將取之,必先與之”。寫作是個積累的過程,循序漸進才能讓樹苗茁壯成長,讓寫作能帶來快樂成為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的產生能極大地減輕教師為控制其自制力付出的精力從而達到寫作教學的高效性。
參考文獻:
趙月.兒童文學與小學生寫作能力培養.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八小學)
·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