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艷
摘 要:處在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教師一味講授已滿足不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因此,想要學生喜歡上語文,教師應跟得上時代的發展,積極探索,想方設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這就需要教師能在課堂上很好的開展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探究;創設情境;鼓勵質疑;引導
所謂的探究性學習就是說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指引下,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進行學習。這種學習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相對于以前的接受式學習來說,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一味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而是學生自己能主動地去發掘、去探究書本中的知識。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
趣,還讓學生形成了積極的學習態度,也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了學生語言素養的提高。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呢?
一、設置情境,激發學習欲望
作為教師的我,覺得真正完整、完美的教學不是說你把這節課需要傳播給學生的知識都完整地、一字不落地教給了學生就算結束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都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實際上我們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果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去想辦法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就忙著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那么久而久之,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感到厭煩,讓學生處在一個被動、被迫的學習狀態,而成不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要,長此以往,學習知識反而會成為令學生感到頭疼的一件事,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投入到學習中,逐步來打開學生學習的思維,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知識,也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學習知識。
比如,在教學《草原》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我讀課文讓學生認真、仔細聽。然后問學生:“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學生回答各異。
這里我使用了課件,搜集了一些圖片,讓學生能入情入境地感受到草原的美。課堂上,我一邊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課文,盡情徜徉在聽覺世界,感受草原之美。一邊再讓學生看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在草原之中。課堂上讓學生聽、想、看,讓學生感官都活躍起來,這樣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激起了學生想去探究西部,探究大草原的興趣。
二、鼓勵質疑,激活思維
古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恰恰說出了善于發問的重要性。也說明在學習中學生只是一味讀書,而不去質疑、發問,這樣的學習便不會有什么創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部分。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而只有主動思考,主動質疑,才能發現別人所不能發現的問題,解決別人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得到別人所得不到的知識與喜悅。越是這樣,就越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在教《觸摸春天》一文時,我讓學生讀課題并問讀了之后想說什么,學生開始紛紛舉手,有的說:“老師,春天怎么觸摸到呢?是不是寫錯了啊?”還有學生指出:“用什么來觸摸春天呢?”這時,我并未急于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摸索,尋找答案。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注重評價,樹立信心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非常重要。它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講究一定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在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的激勵性評價語言,可以讓學生敢去評價,想去評價,喜歡表達,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教《普羅米修斯》這篇文章時,我問學生:“這篇課文你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學生開始積極展開討論并回答。有的說:“我覺得普羅米修斯非常正直,善良,我喜歡他。”有的說:“雖然火神有些懦弱,但是他也挺善良的。”對于這些回答,我給學生的評價是:“能多方面看待人、事、物,很有自己的立場、觀點。”“回答得非常到位”。這樣的評價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的認可和肯定,也讓學生有了繼續探究下去的欲望。
四、恰當引導,提高能力
探究式學習不同于接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讓學生接受,是一種灌輸式的學習。而在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究者,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這里所說的自主性探究學習,并不是說放任自流,而是說教師應在適當的時機點撥、引導孩子進行探究,進行學習。在學生遇到難題時,適時給予學生引導,讓學生可以解決難題,以此來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教師,我們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的究信心,開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潛力,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作者單位 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唐集鎮朱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