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翔
摘 要: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昂首挺胸,雙手按照老師指定放好,眼睛看老師;發言要先舉右手,不能出聲,更不許插嘴;老師問什么,就要答什么,老師示范做什么、怎么做,學生就必須跟老師一致……在這些規矩與限制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成了被老師擺弄的機器人,最具有情感性,最具有個性的學生成了不能反駁和無話交流的“啞巴”。為了讓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必須把傳統教學中束縛學生創造力、想象力的“規矩與限制”徹底打破,把自由還給學生!
關鍵詞:自由;小學體育;終身體育
小學期間的體育要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在學校體育界已經取得了共識,但是,小學體育教學如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基礎呢?
一、還給學生表達的自由
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學生創造寬松的氛圍,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自己的想象,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們在自由表達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各自的潛能,從小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
1.可以插話
每一個體育老師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把示范動作講得頭頭是道的時候卻有學生不由自主脫口而出發表某些見解。就是這種“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學生智慧的火花。因而教師要允許學生“不由自主”地說,并給予足夠的關注,適時抓住學生靈感的火花,積極地引導。
2.可以爭論
教師在做前滾翻示范的時候,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快就會做了,但是邏輯思想能力較弱,對于動作的準確性和理論性就不容易接受,而爭論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動作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求異創新,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身體育觀念有重要作用。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爭論。當然教師應該指點他們爭論的方法和焦點,使他們圍繞重點和焦點去爭論從而培養他們的興趣和邏輯思維。
3.可以創新
沒有創新就沒有創造。假如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學生把教師作為范本而不當作對手,那他就永遠不可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教師給學生表達的自由,決不是重復教師的思想和動作,而是讓學生擁有自己表達的空間,哪怕它幼稚可笑,或是漏洞百出。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把老師當作“對手”,敢于創新、敢于超越。
二、還給學生選擇的自由
給學生有選擇的自由是創新的第一要素,而自主選擇正是學生的自主意識被喚醒,創造力、終身體育的培養才有可能。另外,小學生正處于迅速發育階段,他們一般都對體育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教師要研究掌握學生的學習心態,盡量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但他們年齡較小、知識經驗較少,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感和濃郁的學習興趣,提高終身體育意識。
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選擇的自由,引導他們創設學習情境,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創造,在想中練、練中想,反復嘗試體會,逐步地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使其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感觀,聯想自己生活中的表現,產生強烈的角色體驗感和濃郁的學習興趣,提高終身體育意識。
1.可以選擇內容
小學生有自己的價值尺度——童真、童趣、童心,他們用此尺度來進行決策,因而,教師應盡一切可能讓學生自己選擇認為有價值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中來。興趣和目標的和諧,會促使學生更加積極愉悅、自主創新地學習。
根據《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的要求,每堂課教師大可不必均衡用力,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重點教學,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務必使他們人人都能從自己選擇的學習內容中有所悟、有所得、有所創,努力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
2.可以選擇學法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當規定學生一定要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許用什么方法,而是應給學生學法選擇的自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學習方法的自由選擇,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熟悉的方法進行學習,以不斷優化學法,發展學生的選擇能力。面對學生間的差異,關鍵是教師怎樣把選擇的自由交給學生。教師自應加強各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大膽開展體驗與思考的交流活動,從而更好地啟發他們的體育意識。
3.可以選擇練習
教師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應制訂一個體現教學目標“下限要求”的練習和一個體現教學目標“上限要求”的練習,把選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有能力去選擇決定,讓身體素質好的學生滿足更高的要求,發揮創造;讓身體素質差的學生,消除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夠提高他們學習體育的興趣。學生自己選定的“自定目標”,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認識的基本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性,讓學生更好地學有所得,人人都獲得成功,使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能產生成功感并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從而使他們更加有信心去實現教師提出的新要求。
三、還給學生思想的自由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內在的規律性,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人們通過思維,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和結果。小學生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整個小學時期,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不斷提高,思維中抽象的成分日漸增多,但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中表現出不平衡性;小學生的思維主要屬于初步邏輯思維,但卻具備了邏輯思維的各種形式,并具有辯證邏輯思維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學兒童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因此,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其關鍵就是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必須改變傳統教學中不利于甚至容易壓抑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做法,提倡“思維無禁區”,給學生充分的思維自由,激發他們充分展示自由的思維個性。思想的自由能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四、還給學生活動的自由
創造離不開活動。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全面地活動起來,使其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得以充分釋放,課堂才能真正活起來。給學生活動的自由,可以更好地克服學生在體育課上的惰性;給學生活動的自由,應以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變革、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突出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要提供交流和相互激勵的環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集體有意義的活動,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全面的發展;特別要注重形式多樣和興趣盎然的實際操作活動,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用于現實生活,從現實生活中獲得新知識、新經驗,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創造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成果。通過教師對實踐中驗證自己的創造性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成果。通過教師對體育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我相信,學生一定能自覺上好每堂體育課,樹立走上社會后的終身體育觀念。
把自由還給學習,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啟蒙與教師的創造性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們教師要努力先使自己成為創造性人才,具有創造性教育思想,創造性思想能力和創造性人格,主動把教學研究引入教學過程。我們不僅要做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先生,更要做孜孜不倦的學者,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終身體育思想創造一個啟蒙條件。
參考文獻:
楊秀芹.體育科研方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灣小學)
·編輯 張 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