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強
我國高校的德育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培養出了大量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然而,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在各種消極因素影響下,主要表現為對理想目標追求的急功近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抬頭等等。這些不正常的道德現象以及社會轉型時期特有的道德規范不定型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處于道德社會化關鍵期的高校學生。
莊子的理想人格理論作為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其中的消極方面,我們已經給予了相當的批判,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精華部分對于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
一、當前高校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
培育人的德性的教育,亦即通過培養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力、道德實踐動機與態度,提高道德實踐與素養的能力與素養的教育,謂之“德育”。一般與“道德教育”同義。道德教育作為社會文化的有機構成必然隨著社會整體的發展變遷。伴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道德教育必然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具體到高校的德育工作而言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 學校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推進素質教育的任務艱巨,嚴重地削弱了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2. 學校德育目標單一、混亂、倒置違背了德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造成德育空洞無力。
3. 學校德育內容與社會實際、學生道德實際嚴重脫節,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心理,削弱了德育效果。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教導孩子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這些抽象的概念說教對于小學的孩子來說違反了最起碼的心理規律。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 我們卻反過來教育已經出現了問題的大學生愛父母、誠實守信等最起碼的道德準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順序顛倒。
4. 德育方法陳舊呆板,硬性灌輸教育,忽視學生是道德修養的主體,把道德當成一種知識來教是應試教育下不可否認的事實,德育實效性偏低就成為必然。
5. 學校、社會、家庭協調一致的德育整體改革尚未起步,學校仍是孤軍作戰,缺少密切有利的配合。現代社會把德育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道德水平下降后人們首先責難的是學校, 殊不知家庭、社會在德育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在現代社會, 這樣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主體相互脫節,學校薄弱的教育效果被社會和家庭影響沖淡甚至抵消。
基于高校德育的現狀,我們在多批判少具實效性的建構的尷尬局面下,反觀傳統德育,其中莊子理想人格理論對我們現代教育有些啟發也是可能的。
二、莊子理想人格理論對高校德育的啟示
人格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演員的面具”( Persona)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認為“ 人格” 有三種意義:其一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其二是個人的道德品質。其三是人的能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這里所講的人格是用來指稱人的道德水準與道德理想境界,即道德人格。古代德育思想家對道德教育已有了某些自覺,特別是莊子理想人格理論對德育問題有一些精辟的見解,對青年學生道德人格培養和高校德育有著多方面的啟示。
莊子的理想人格理論是龐雜的,茅盾先生曾評說:“莊子思想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面:破壞偶像,要求個性解放,這是進步的要求,是它積極的一面;然而它又有虛無主義的消極的一面。”
1. “不為物役”的獨立人格
當今社會仍然存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傾向,市場經濟的利益原則常常驅使著主體走向功利主義,無限度地追求實效性價值。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對高校大學生也產生了影響,一些大學生失去了社會理想、人生理想,拋棄了人格和尊嚴。
在對大學生的德育中,幫助學生樹立獨立而自由的人格顯得尤為重要。人創造一切并非僅是滿足感官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需要。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不斷追求自身的全面發展。面對社會的紛擾,大學生應該懂得人不僅需要物質的享受,更需要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不應將自己的理想單純地建立在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上,要“物物而不物于物”。
2. 超越生死的豁達情懷
莊子認為生與死只是氣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而已。“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生死之間沒有根本的不同,兩者是緊密聯系,互為一體的。
人生最徹底的超越莫過于從死亡的精神壓力下解脫出來。如果我們學會了莊子對待生死的豁達態度,生活中還有什么不如意、不幸的事忍受不了呢?在德育工作中,如果能夠給大學生傳達一種對人生的豁達理念,有助于大學生在痛苦災難面前,減輕精神創傷,超越感情羈絆,樂觀豁達地直面人生。
3. 順應自然的和諧之道
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在自然的母體中孕育生長,親近自然幾乎是人的一種本能。全球化浪潮帶來了經濟的空前繁榮,同時也帶來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空前緊張,隨著經濟的繁榮,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正當和不正當的使用,人們非但沒有增加多少幸福的感覺,反而徒添了許多悵惘和憂郁,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自然環境、生態平衡也受到了史無前例的不可逆轉的毀壞。
莊子追求的理想人格以“自然”為價值原則,順應自然、不強作妄為的思想化解了自然與人對立的矛盾。在他看來,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當代大學生也需要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來指導自己人生理想,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促進自身與自然和諧、持續和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啟泉,黃志成. 西方德育原理[M]. 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矛盾. 夜讀偶記[M]. 百花文藝出版社,1979.
[3]曹礎基. 莊子淺注[M]. 中華書局,1982.
[4]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M]. 中華書局,198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