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美露
【摘 要】為提高專業對口率,緩解市場中供求不對稱的現狀,本文針對浙江師范大學各學院2013屆畢業生采用電話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他們在畢業半年后的專業對口現狀;對學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文獻調查,對企業用人單位的人才要求進行實地考察,最后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專業對口 人才培養 就業現狀 社會化機制 應用型一、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的現狀
為了進一步了解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具體原因,我們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以問卷形式分別調查了經管學院、法政學院、音樂學院、人文學院、生化學院、外語學院等六個學院中具有代表性的本屆畢業生群體。此次調查共下發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70份,有效問卷450份,其中男性占30%,女性占70%,研究生占4%,本科生占70%,專科生占26%。調查顯示,浙江師范大學的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93.8%,具體流向分布為:“有工作與專業有關”占60.4%,“有工作與專業無關”占33.4%,“無工作、繼續找工作”占5.3%,“無工作(其他)”占0.9%。調查表明,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現象在浙江師范大學畢業生求職中普遍存在,但是相較全國專業不對口現象更為明顯。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專業相關度最高的是音樂專業,占85.1%,最低的是經濟類專業,占58.4%。其中,半年內離職率最高的是文學,占34%,經過進一步分析,我們從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到,專業針對性較強,則專業對口率普遍來說越高。
二、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原因
(一)高校原因
1. 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不合理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高校設置課程門檻過低,專業之間的區別性不大,甚至很多專業可以互相轉換,沒有其獨特的優點。課程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夠合理運用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
2. 學校部分專業培養和學習缺乏經驗背景和環境,有很多都是新開設的課程,沒有任何教育經驗,導致這類專業的同學不能夠得到最好的培養和發展。而且有些專業并非社會所需要的或者社會這類人才已經出現過飽和現象,并且學生在大學期間缺少實踐的經驗,導致學生難以真正學以致用。
(二)學生原因
1. 很多大學生就業意識不強,理所當然地認為就業是在大學讀完之后再進行考慮的,不能夠在大學期間就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不能夠正確認清自我,做一個較好的定位。
2. 很多大學生不能夠很好地將自己從大學之前的過程中脫離出來,只知道學習書本上的內容,不懂得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姿勢。
3. 很多大學生沒有專業對口的意識。
4. 企業原因
由于畢業生大批量涌入社會造成人力資源的過剩,企業以絕對優勢拿到了主動權和決定權。一方面出于企業自身的利益考慮,企業會優先考慮有工作經驗的人,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上擁有大批的高素質人才,企業在招工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要求,一些不需要很多技術含量的行業也開始提出各種招工要求。
(三)政府原因
政府沒能夠合理完善有效的機制以管理大學的教育模式、指導大學生就業方向、提供社會人才需要的信息以及就業方面的信息等,沒有能夠很好地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對高校進行畢業生工作輔助的規范,對企業的招工要求等的規范。
三、大學生就業專業不對口的解決途徑
(一)學校學生規模及課程體系的改革
首先,要調整高校的學生規模,國家教育體系一方面要有計劃地控制高等學校的發展規模,細化高校招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高校招生的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的統籌,做到人才結構的合理安排。
其次,高校在開設課程時,應當考慮到各個專業的互補性,并且提高課程的門檻,更加針對性地輔導學生學習。
另外,高校要多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并在學校內部設立專門提供職業規劃的部門,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專業,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
(二)學生應從大學開始培養和鍛煉專業能力
首先,大學生應該提高就業意識,在學校期間就開始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通過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學生除積極參加學校、學院舉辦的實踐活動之外,還應該自己積極主動去爭取這種機會,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和積累一定的經驗。
另外,大學生應該樹立專業對口的意識,要有長遠的眼光,在大學期間針對自己的專業學習相應的知識,為自己將來的就業打好基礎。
(三)企業應從自身改變用人策略
用人企業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多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規劃好企業長久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在選人方面上,企業要有挑戰精神,勇于起用新人,在招聘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注重經驗或者文憑,而是要采用多樣化的面試方法。企業內部則應該采用以老帶新的策略,將培訓和工作結合起來,做到工作、培訓兩不誤,同時對職員采用考評制度。
(四)社會要建立有效機制
高等學校的招生體制必須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高校招生專業結構的統籌規劃指導,建立有效的機制予以管理,不能任由高校盲目發展。
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考慮人才市場需求所需要的能力因素,不斷調整高校的招生計劃,建立與招生就業掛鉤的調控機制,與時俱進。其次,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監督各高校設立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緩解并改善如今日趨嚴峻的不對口現象。最后,建立對企業的監督機制,分擔企業培訓新人的壓力,和企業共同成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