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臘香
摘 要:本文以課例的形式簡述了歌曲《牧馬之歌》的教學過程,此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歌曲展示了牧馬少年開朗豪放的性格和歡樂活潑的音樂形象,波音的運用起到活躍氣氛、展示華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關鍵詞:牧馬之歌;課例過程;教學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071-01
一、設計思路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擁有許多各具特色,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哈薩克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一首哈薩克民歌《牧馬之歌》帶我們一同去領略薩克民風情。
二、教材分析:
歌曲《牧馬之歌》作于1958年,原是一首男聲獨唱歌曲,歌曲短小精煉,具廣有泛的群眾性?!赌榴R之歌》采用民間樂曲雙句反復的樂段結構形式,歌詞按從早到晚的順序描寫了哈薩克牧馬人的生活,表現了哈薩克少年熱愛馬群、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自豪心情。歌曲為一段體。它的曲調健美、豪放,富有跳蕩感;結構短小、緊湊、精煉,充分吸收了冬不拉的音調,具有舞曲的特點;歌曲的襯詞部分是整首歌曲的靈魂,它以變化的形式出現,使前后情緒產生對比,展示了牧馬少年開朗豪放的性格和歡樂活潑的音樂形象,波音的運用起到活躍氣氛、展示華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具有初步地視唱歌曲的能力,對歌曲已做了預習、能夠基本地視唱歌曲。簡潔明快的節奏,平穩的旋律會讓學生很快掌握歌曲的演唱。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歌曲的演唱增進學生的自豪感,民族榮譽感。了解哈薩克族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2、過程與方法
先完整聆聽歌曲,整體感受歌曲的形象,教師引導,分段聆聽、講解,通過讓學生了解歌曲的背景,描述音樂的形象。體驗歌曲的思想感情。通過模唱歌曲,小組討論,教師引導,來感受歌曲的內涵,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知識與技能
能夠熟練地演唱歌曲,能理解歌曲的主題思想。能配合簡單的節奏動作,用輕快樂觀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五、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正確地理合歌曲的思想內容
2、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音樂活動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通過先聽唱、后學唱、再教唱的學習方法,熟練地、正確地演唱歌曲。師生的共同討論、分析了解歌曲的意境,理會歌曲的情感。
七、課前準備
教材、教學用書、錄音機、琴等
八、教學過程
1、課前導入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擁有許多各具特色,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哈薩克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里坤和木壘兩個哈薩克自治縣,據民間傳說,“哈薩克”意為“戰士”或“白色天鵝”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現在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哈薩克族民歌《牧馬之歌》。
2、學習歌曲
1)聆聽歌曲,感受情緒。師:歌曲主要表現了怎樣的情緒?生:討論,回答。(歡快地、活潑地)
2)教師反復播放歌曲錄音,學生一遍遍進行跟唱、模唱。
3)討論回答:歌曲演唱的內容是什么?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歌詞按從早到晚的順序描寫了哈薩克牧馬人的生活,表現了哈薩克少年熱愛馬群、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自豪心情)。
3、當堂訓練
1)教師彈奏歌曲,學生跟旋律視唱歌詞。(要求學生能跟上伴奏的速度,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2)根據學生視唱的反饋信息,有重點的教唱歌曲。教師沒有必要通篇教唱歌曲,那樣教師的教學負擔重,學生也不輕松)
3)講解示范歌曲中標記符合。(教師的講解不要太專業化了,只講名稱,怎樣唱就行了)
4)聽賞歌曲。說說用什么樣的聲音能表達哈薩克少年此刻的心情。(檢查學生對歌曲的感悟,并說說的用什么聲音表現歌曲特點。)
九、總結
板書設計:
牧馬之歌
速度 行板 熱情 開朗 豪放
課例設計說明:本課教學模式是采用了“洋思教學”模式,先學后教。
教學反思:整個教學程序完整、流暢,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感受哈薩克民歌的特點與風格,了解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冬不拉,在實踐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對學生的演唱技巧,沒有引起注意,有缺乏氣息支持的現象;個別學生有喊唱現象,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