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婷
摘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課程理論的長足發展,課程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人的素質水平在逐漸提高,在具備社會要求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的前提下,人文藝術水平的培養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音樂課程改革,也明確提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人的發展”,倡導不斷拓展音樂教學領域、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進行開發性學習。
關鍵詞:音樂教學;開發性;教學探討
隨著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課程改革,尤其是小學音樂課程改革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音樂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比較、合作、探究的音樂學習。為此新課程拓展了音樂學習領域、豐富了音樂學習內容,更加看重學習過程和方法所具有的重要教育價值。
一、音樂學習的方式
音樂學習方式既有學習方式的共性特點,也具有音樂學科學習的特性。其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主體性。音樂是審美的藝術。審美需要主體的參與。無論在音樂欣賞、歌唱、演奏、創作等學習領域,還是在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等欣賞及舞臺實踐中,都需要學生主體的親自參與和體驗。體驗性。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作為情感載體的音樂,它的情感浸潤作用比其他任何藝術都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實踐性。音樂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是一種集認知、體驗、表現與創造為一體的實踐過程。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和創造不僅應成為學生音樂學習的結果,更應該讓它在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現。互動性。音樂學習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合作是其中重要的理念,也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在師生、生生的合作交往、情感交流中,教學雙方追求一種平等民主的關系。在動態的音樂學習中,教師應把情感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造一種互動交流的學習氣氛,這樣有助于學生有效地持久地學習。
二、開發性教學的簡介
音樂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對于新課程的實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學生發展的要求、音樂審美特點的要求。時代發展要求學習方式的轉變。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知識化傾向的發展趨勢,在促使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改變的同時,也促使人們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改變。社會迫切要求教育領域進行相應的改革以做出回應,從而適應時代精神發展的要求。
所謂開發性教學,主要是指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師實施的教學環節以及教學方式的參與積極性。如果學生對教師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給予積極的反饋,表現出活躍性和參與性,那么這個教學過程就是屬于開發式教學,反之則是傳統教學。那么開發性教學主要是通過各個教學環節來得以實施的,眾所周知,教學環節又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具體過程,因此,想要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就需要學生對教師給予積極的反饋。因此可以看出,如何吸引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使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才是開放性教學實施的關鍵。對此,很多學者和教育者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數據表明,能夠吸引高中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活動。對高中音樂教學而言,歌曲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活動,因此很難再設計其他與音樂不相關的活動來對歌曲學習產生干擾。故而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能夠吸引學生的主要方法就是語言這一途徑。然而直白的講述對高中生來說畢竟過于蒼白無感,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要從語言著手采取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對而言是較高的,因此在教學語言上可以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從問題著手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進高中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三、開發性教學的關鍵點
1、以尊重學生為出發點。尊重學生是開發性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所有教育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時,尊重學生,才能夠真正走進學生,和其進行交流,進而設計出既能滿足師生教學要求,又更具開放性的問題。教學要對癥下藥,所謂“癥”就是學生的胃口。了解學生的興趣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可以使音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僅記憶比較牢固,而且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很多學生本身并不感興趣的音樂與他們喜歡的潮流歌曲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在實踐中以尊重學生作為設計開放性問題的基礎,就是要通過問題去引導學生親自去聆聽、去思考、去感悟,進而產生自己的音樂評判觀念。尊重學生,不僅要尊重他們的意愿和需要,還應了解學生的實際藝術知識水平,這樣才能明白學生的思考方式和想法特點,才能對癥下藥,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節,滿足現代化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給予足夠的關注,設計出更適合學生的開放性問題。
2、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體驗一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體驗使學習進入了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不再僅僅屬于認知、理性的范疇,,它已擴展到感情、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是增長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音樂中的體驗學習,其主要特征是聽覺體驗、情感體驗和行為體驗,它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關注音樂聆聽和實踐、操作等身體性活動所產生的直接經驗,以促進情感與共鳴、感悟與體會。相對于體驗學習,認知學習以了解、掌握客觀音樂知識和現象為目的。單純的、沒有情感介入的認知學習,使得學生總以一種隔離著的目光來審視認知對象,認知對象很難進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而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需要指出的是:體驗學習并不排斥認知學習,體驗的過程一定會有認知的參與,一方面認知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可以加強學生的體驗深度,另一方面體驗的生成又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改善學生的心理品質。
四、結語
從課堂出發,積極傾聽、樂于表達是現代化音樂教學對小學生培養的重要方法。想要加強小學音樂教學的開發性,就需要設計相對開發性的問題,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因此,重視音樂教學中的開發性問題設計,將會對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產生較為明顯的作用。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創新思維,設計出更多更令學生感興趣的開發性問題,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敏靖.高等職業學院音樂欣賞課程開發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
[2] 熊艷.湖南益陽地區小學音樂新課程實施狀況調查研究[D].湖南大學,2010.
[3] 張東飛.小學音樂教學中鋼琴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D].寧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