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罡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進行,探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尤其顯得急切和迫切, 廣大教育工作中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09-01
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在于課堂,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是課堂。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最基本的一種手段,即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地理教師必須緊扣地理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的特色,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一、有效備課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精心的預設,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才可能達到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有效備課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第一備學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在《教育心理學》一書的扉頁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因此,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唯有了解學生的學情,才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學。“備學生”首先要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其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來設計課前的預習提綱、課堂中的探究題、課后的鞏固題等,并且充分考慮為學生學習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資源,從而實現教學過程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備教材。“備教材”就是讓教師鉆研教學大綱,課程標準,中考動態,教科書以及有關的教學參考書,從而明確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好新課標的教學。準確定位目標,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具體的學情班情,要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另外,新一輪課程教材改革,更加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強調學生素質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取舍,補充教學內容,“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被大多數教師所接受。如某些章節的教材中內容相對較少,教學中則應有意識的充實內容,適當增加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生更容易掌握。
第三備教法、備學法。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考慮教學的思想性,基礎性,啟發性,活躍而又充實整個教學過程。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二、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地理學習活動或地理事物現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趨近的傾向。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凡是感興趣的事物,學生總是想辦法去認識、接近、獲得,并對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力量,也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特別是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在地理教學中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成績,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是當代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學生把地理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行為的“催化劑”。地理學習興趣是和一定的情感緊密聯系的。一個學生如果對地理產生了比較穩定、持久的興趣,那么他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激發地理學習興趣是培養地理學習動機的起點,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前提。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才能持之以恒地進行地理學習。
三、重視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作用
中學地理教學中關于環境教育的內容其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首先,地理學科的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了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闡述了環境問題的現狀、原因與解決途徑;其次,地理科學告誡人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會加速對水、土地、大氣等環境資源的污染與破壞。第三,地理教學從行為上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能源,愛護自然,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環保意識。可以說,環境教育始終是貫穿于中學地理教學的一條主線。
1、環境教育和鄉土地理的整合。21世紀的中國各地經濟迅猛發展,特別是小城鎮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無論是城鎮建設、人口數量,還是工業規模都急劇擴大。但是由于人們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甚至以不惜犧牲環境來謀求經濟的發展,導致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越來越嚴重。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整合鄉土地理中環境教育的素材。
2、環境教育和我國國情的整合。國情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特別對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整合我國國情,教師既要突出講述我國山川秀麗,自然資源和地理環境的優勢,又要重點強調我國人口眾多、自然災害頻繁、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方面問題的嚴重性,讓學生用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環境和國情,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
3、環境教育和時事的整合。目前世界各地各種環境問題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教師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介收集一些有關環境問題的時事資料,讓學生明白這些環境問題的危害,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尋求解決的途徑和方法。
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實況錄像或新聞報道,以了解沙塵暴對空氣、城市和農村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并引導學生分析沙塵暴產生的原因:一是北方降水少,氣候干旱形成沙源地;二是北方長期的濫墾亂伐,過度放牧,植被被破壞,從而導致固沙能力減弱。尋找解決辦法:植樹造林,保護環境。實踐證明,有關環境的時事新聞,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