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紅
摘 要: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9-298-02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即要求我們架設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學生在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數學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讓凝固的數學變為生動的數學,讓理論的數學成為實踐的數學;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對數學的個性化體驗,使數學課堂真正換發生命活力。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數學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設置成生活的舞臺,把真實的生活情境轉化為數學情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情境的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要創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首先必須要有情趣,同時所設問題還要適應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問題過易或過難,都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教科書,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智能水平和生活經驗,提出既為學生所熟悉又具有適度挑戰性的問題情境。
例如,我在教學《從不同方向看》時,利用屏幕創設了如下圖文并茂的問題情境:在美妙的背景音樂下,緩緩地升起一座廬山,然后打下一首詩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歌入課堂,課堂頓時沸騰起來,我適時提問:同學們,作者蘇東坡從多個角度對廬山的仔細觀察。從哪些角度呢?其實,蘇東坡通過作這首詩,教給了我們觀察祖國大好山河的方法:從多個角度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廬山奇妙、壯觀的美麗景色。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從不同方向看》。看什么呢?學生們再也按捺不住了,非常渴望下面的內容。
整節課學生帶著好奇的心,體驗了數學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數學觀,享受到數學中的“美”,較好地體現了學生主動探究、交流,學會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一掃過去那種啟而不發的沉悶氣氛,課堂其樂融融,充盈著春天般的活力。
二、結合生活材料,重組課程內容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教科書知識的解釋者和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因此在新課程實驗中,我們一方面要用好教科書,就是要理解教科書的編寫意圖,滲透理念,充分運用教科書已有的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及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把數學引向生活,強調數學跟人類現實建立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使數學學習基于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基礎,從而帶來對數學學習的更大熱情。
例如,從九月中旬到十月初正在進行第四屆女足世界杯比賽,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關注,女足世界杯賽況自然成了學生課間的熱門話題。在“有理數的加法”(浙教版七年級上冊2.1節)的教學中,我就選用了中國女子足球隊在小組賽中與加納隊、澳大利亞隊、俄羅斯隊以及在半決賽中德國隊與美國隊和在決賽中德國隊與瑞典隊、加拿大隊與澳大利亞隊共六場比賽的場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實況錄像,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六場比賽(分上半場,下半場)的凈得分情況,歸納總結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每個學生都很投入,個個沉浸在探求知識的興趣之中……,學生們四人一組圍桌而坐,時而各抒已見,展開了熱烈地討論,相互補充著對方的遺漏,糾正著對方的差錯,教師不用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是與學生一起探討,輕松地徜徉在學生中間,傾聽他們的討論,給他們個別指點,憑借集體的智慧,很快“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就躍然學生們的頭腦里。
實踐表明,學生會因為覺得問題熟悉而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教學效果很好。
三、聯系生活背景,展開教學活動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青少年階段是人生中最生動的年華,愛動是學生的天性,若能圍繞著學生的活動來展開課堂教學,由學生身邊的事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感與感召力,可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標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書本上的很多知識,只要有可能,都可讓學生親自操作、親自實踐,讓他們在活動中深入領會知識的內涵。在“軸對稱圖形”(浙江版七年級下冊2.1)這節課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背景出發,精心設計了一個活動情景,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有的學生想到的是中國民間的剪紙——先將一張紙對折,在折痕的一側剪下一塊,打開即可得到一個軸對稱圖形的紙片;有的學生想到的是做墨跡——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較好的紙,在紙的一側上滴一滴墨水,將紙打開、鋪平,所得的圖案就是軸對稱圖形;而有的學生想到的是扎眼——將一張紙對折,用大頭針在紙上扎出一個圖案,保證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層紙,將紙打開,所得的圖案就是軸對稱圖案。顯然,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閱歷出發,都能得到軸對稱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軸對稱圖形本質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積極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一節課就顯得那么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