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又新+孫文婷
【摘要】詞匯是語言系統構成的基礎,是語言系統運轉的基石,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而英漢詞匯中的文化空缺現象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空缺詞匯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夠靈活運用詞匯,更能夠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敏感性和對異文化的理解力,從而更好地使用英語,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日益頻繁的國際交流和高速的發展。本文主要從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入手,來淺談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空缺現象及其對策,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及跨文化交際意識等。
【關鍵詞】高職高專 詞匯教學 空缺現象
一、空缺
關于空缺的定義,學者們各有見解。綜合看來,空缺就是由于不同民族在物質文化如飲食、服飾、醫療等;精神文化如風俗、宗教、價值觀等;體制制度如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中找不到對于同類或空缺事物的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方式,由此便產生了語言上的文化空缺。
二、詞匯空缺
文化空缺現象是由兩種不同文化的文化差異性所導致的,并在兩種文化的不斷交流和比較中逐漸被人們所發現和了解。而文化空缺現象在詞匯層面集中的反映就是“詞匯空缺”現象,即指一種語言中詞語缺乏恰當的詞來翻譯源語中現有的詞項。
1.文化層面上的分類
(1)物質文化空缺
例如,中國的地理位置使得南面能接受到更多陽光,所以在漢語里“陽面”就意味著南面,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在英語里就無法找到與其完全對應的詞匯。又比如,在英漢文化里,都有著代表各自文化的服飾。中國的“唐裝”、“旗袍”;西方人的“燕尾服”“T恤衫”“牛仔褲”等。
(2)精神文化空缺
例如,在宗教方面,大多數西方人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語里常出現“God”(上帝),當人們感到驚訝時會說“Oh,My God”(哦,我的天吶!);當人們祈禱時會說“May God bless me!”(愿上帝保佑我)。而在中國,佛教影響最為廣泛,所以人們在祈禱時會說“菩薩保佑!”
2.語義層面上的分類
(1)概念意義與內涵意義的空缺
英漢詞匯里有些在概念和內涵上都有各自的意義,我們稱其為全空缺詞匯,例如,“雷鋒”、“太極”、“大鍋飯”;“Santa”(圣誕老人)、“pizza”(披薩)、“turkey”(火雞)。而有些英漢詞匯的概念意義相同,但卻有著不同的內涵意義,例如,“黃書”和“黃皮書”(yellow pages),在英漢詞匯里“黃”的概念意義相同,都指一種顏色,然而在漢語里其又有“色情、淫穢”的內涵意義,相反英語里卻沒有。還有些詞匯概念意義不同而內涵意義卻相同,例如,漢語的“害群之馬”,英語卻為“black sheep”。盡管“馬”和“羊”指兩種不同的動物,但它們的內涵意義都指“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2)情感意義的空缺
情感意義是詞語表達的關于說話人的情感和態度的意義。例如,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得人們對“狗”的感情各自不同。“狗”在漢語文化中多有貶義:“狗腿子”(lackey),“狗崽子”(son of a bitch);而在英語文化中卻多有褒義:“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三、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空缺補償的必要性
詞匯是外語學習的基礎,是聯系語音、語法和語篇的紐帶,是掌握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助力器。因此,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詞匯,有助于提高其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運用英語語言。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興趣,學習效率普遍偏低。在單詞學習上,高職高專學生只知道死記硬背,很少注意漢英詞匯之間的對比、詞與語境之間的聯系等,結果就是記憶緩慢,遺忘迅速,而且無法準確的理解和使用詞匯,從而導致掌握的詞匯量不足,進而制約了學生英語綜合技能的發展。所以,詞匯的教學并不應該只是單一傳統的對單詞語音、詞義、結構的講解。空缺詞匯的存在提醒了廣大外語教師在詞匯教學中異文化介紹、引入、講解的重要性。詞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教師在詞匯教學尤其是空缺詞匯教學的過程中若能注意文化因素的導人,必要時對英漢詞匯對比講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詞匯的表層意義,還可以使其懂得詞匯內涵意義,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跨文化敏感性、正確運用詞匯的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四、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空缺補償策略
1.正視文化空缺現象
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首先教師應正視詞匯空缺現象的存在,并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詞匯空缺現象,和學生一起探討交流詞匯空缺現象的分類、起源等。比如,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事物并非都在彼此的生活范圍內,即地理環境的差異,空缺詞匯便產生了,如“Sequoia”(美國加利福尼亞紅杉)、“Mississippi”(美國河流,世界最大河流之一)、“泰山”、“黃河”。再者,不同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也是導致空缺詞匯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指的是獨立自主、拼搏奮進,而“個人主義”在中國傳統觀念意識中是自私自利的可恥行為;又比如儒教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老者受尊重,故此出現了“老者”、“老中醫”、“姜還是老的辣”等空缺詞匯。
2.培養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外語學習者必須具備的思維方式,而對非本民族文化敏感性的高低決定了跨文化學習和交流的成功或失敗。由于詞匯空缺現象就是由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所導致的,所以在高職英語詞匯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加強其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詞匯,也有助于學生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正確的使用語言。首先,必須讓其了解并接受文化的多樣性。其次,教師在詞匯教學中,應注重向學生介紹英漢重要的文化觀念的差異,英漢語言文化結構的差異等,使其了解目標語所屬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同時,教師可就相關文化空缺詞匯提出話題,讓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和課后都能不斷習得和積累雙語文化知識。此外,教師也應該注重自身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斷學習、積累跨文化知識。endprint
3.通過比較進行詞匯的教與學
空缺詞匯是不同文化差異性所導致的。所以,比較法自然成為英語空缺詞匯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通過對比才能使學生更直觀的發現英漢空缺詞匯現象,了解空缺詞匯的來龍去脈,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缺詞匯。于此同時,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也能得到提高。首先,在空缺詞匯教學中教師要恰當巧妙的運用比較法。例如“紅”(red)在中國象征著繁榮、好運、福氣,所以出現了“紅燈籠“、“紅蓋頭”等詞匯。然而“red”(紅)在西方文化中,跟淫穢色情有關,所以有“red-light district”(紅燈區)(指以賣淫為主的地區)。其次,教師通過課堂比較法的運用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在課外的詞匯學習中自主靈活運用比較法,做到舉一反三,從而使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不斷學習和積累詞匯。
4.借助視聽輔助手段
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設備的作用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圖片和音頻,如中西方各自獨特的飲食、服飾、地理環境等物質文化空缺詞匯。還可以利用視頻文件如電影、電視、廣播等來展示精神文化空缺詞匯,如典故、歷史、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這些視聽輔助設備的動態性,觀賞性不僅會活躍枯燥的英語課堂氣氛,還會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跨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充分地理解空缺詞匯,更高效地掌握空缺詞匯。另一方面,學生在課上培養出了跨文化意識和敏感性后,在課外也可利用電影、音樂、圖片、視頻、電子書籍等進行有意識的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僅豐富了詞匯量,聽力能力、口語能力都能夠有所鍛煉和提高,從而加強了高職高專學生英語的實用能力。
總之,詞匯是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習得的基礎,在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興趣低等現狀的基礎上,詞匯這一基礎項目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英漢詞匯空缺現象的客觀存在,使得廣大外語教師要更加重視英漢空缺詞匯的教學,正確地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英語詞匯。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高鳳霞.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缺現象探討 [J].社科縱橫,2010,25(3):112-115.
[3]劉越蓮.空缺理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 [J].外語學刊,2008,141(2):131-134.
[4]薛玉屏.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3(29):70-71.
[5]李艷杰.高職高專英語詞匯教學策略 [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212-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