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內容摘要:網絡輿情具有突發性、多元性、隨意性、多樣性、無序性等特征,與大學這一特定環境相結合,使得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因其參與主體的平等性、輿論活動的開放性、參與方式的互動性,作用變得日益強大。對高校網絡輿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確引導大學生健康上網,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形成科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對于校園網絡輿論空間存在的輿論參與主體不具有代表性、網絡輿論主體責任與權利不對等、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網絡言論統一性不強等問題,要采取構建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把握引導校園熱門話題的主動權、增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有效性、構筑高校管理者與大學生協商交流的網上互動通道、加強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倫理道德建設等措施,強化對校園網絡輿論空間的引導和管理。
關鍵詞:高校 網絡輿情 思想教育
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參與公共輿論、影響社會生活的主要平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7日在北京發布了《第3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30.2%。其中,大學生是上網最活躍的群體,上網頻率和時間最多。由于高校教學科研的需要,校園網建設比較完善,并且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較多,因此使用互聯網的機會更多。相對來說,大學生將網絡作為生活娛樂工具的依賴程度最高。
一.網絡輿情的定義
網絡輿論是互聯網上流行的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或言論。對于網絡輿情的概念,我國學者大多傾向于王來華在其著述《輿情研究概念———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中對輿情的定義: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執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也就是公眾對某些社會狀況所反映出來的態度、意見和情緒波動。網絡輿情則是指在網絡空間內,圍繞公共事務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網民作為主體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對客體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或者言論,引起較多人共同關注,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而對于高校網絡輿情,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有人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特指與高校有關工作相聯系的網絡評論或觀點,這一定義內涵較廣。也有人認為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在校園網絡上傳播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師生對某一“焦點”、“熱點”問題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共載體是校園網絡,而且網絡輿情的行為主體是師生,但從現有的文獻來看,高校網絡輿情的行為主體是高校學生。有人就專門提出了大學生群體網絡輿情的說法,即大學生作為“網民”中的特定人群,在互聯網上,對其所關注熱點話題具有一定的傾向引導作用。也有人認為高校網絡輿情的載體是整個互聯網,而不僅僅局限于校園網絡,認為高校校園網絡輿情是指通過高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多數公眾對現實社會各種現象的、并能對其進程產生影響的、公開的、一致的、具有權威性和傾向性的信念、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方式
隨時新網絡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網絡輿情的傳播途徑除傳統方式電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貼吧等,還出現新型的傳播途徑,包括:人人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和微信公共服務平臺逐漸成為了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方式。這些傳播方式的共性在于使用非常方便、信息傳播快捷迅速、用戶群數量大、人際交流互動性強、私密性強等特點。其中微博和微信更因其便捷、快速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近年來新興的高人氣網絡傳播媒介。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內容及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內容豐富多彩,有利有弊,我國學者曾潤喜曾經指出,在高校論壇上學習生活類話題以及學校事務管理類話題是大學生經常討論的話題。當代大學生愛國、有理想、有抱負、有正義感,但其自身還不夠成熟、不會冷靜思考,缺少理性分析。
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從網絡中,他們會關心政治穩定、社會安全;也會關心學校政策部署。當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受西方文化滲透影響,使得高校網絡輿情呈現出多元化,同時網絡的迅捷使得網絡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產生夸大的效應。在較強的知識性、開放性的文化環境下,互聯網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阻礙,使得各種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相互滲透,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網站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由于互聯網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體現,并且又具有隱匿性的特征,學生們針對現實生活中的不滿難免會在網絡上宣泄。郭志偉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概括出高校網絡輿情的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二是校園突發事件;三是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
大學生是比較特殊的群體,勢必會在社會上產生較大的影響。李新萌在中以高校網絡輿情主體為研究對象,總結出在當代這個網絡社會的大環境下,高校大學生群體個性化更加凸顯,并且越來越趨向于獨立性與現實性。郝英杰等從輿情形成的角度出發,在《高校網絡輿情形成規律分析》中,將網絡輿情的特點概括為:直接性、突發性和偏差性。此外,高校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的一部分,也是源于現實。但是由于網絡的某些傳播特征,使得網絡輿情在表現出一些不同于傳統媒體輿情的特點,顯現出自身的特點:1、網絡所表現出的自由性與散漫性;2、個性化與多元化;3、網絡的突發性與快捷性;4、網絡輿論具有開放性與平等性。
四.校園網絡輿論管理引導與教育的著力點
高校網絡輿論空間作為一個開放的公共輿論平臺,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正面而言,它不僅匯聚了各種有益于高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而且還可以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但負面影響也同時并存:“惡意灌水”、集體抗議、散布謠言、攻擊誹謗等,加之不穩定的因素、社會思潮和輿論動向等都會在網絡上首先反映并迅速擴散開來。如果處理不當勢必引發輿論參與者的不滿與對抗情緒,甚至可能演變成一場網絡輿論危機,引發高校的不穩定,甚至會給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做好網絡輿論引導、管理和教育工作,妥善處理網絡輿論危機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現實課題和戰略任務。
1.建構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
對于網絡輿論,高校應秉承公開、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網絡輿論空間是一個了解民意的最為重要的窗口,至少在今天的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中,沒有哪一個敏銳的高校管理部門或管理者會對網絡上的輿論視而不見。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的建構,需要我們合理區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普及相關知識,提高校園管理者對駕馭網絡輿論空間的能力,和大學生應對輿論的鑒別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高校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能力。
2.把握引導校園熱門話題的主動權
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對網絡輿論空間中熱點話題的調控,對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的負面信息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并主動在網上發布正面、積極的新聞事件信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要發揮引導作用,關心學生思想狀況,向好的方向引導。
3.構筑高校管理者與大學生協商交流的網上互動通道
謠言止于公開和透明,智慧起于包容和海涵。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和小道消息,往往會引起網絡乃至整個校園的不穩定,人云亦云擴散得很快,繼而產生三人成虎的局面。情況越不明朗,越容易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他們去圍觀、散播,也給了各種謠言可乘之機。這時,高校管理部門或高校管理者要直接介入網絡評論和引導工作,通過網絡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協商和交流, 坦露心聲,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有機地詮釋服務理念,而且可以有效地回應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困頓,穩定學生情緒,從而化解輿論危機,為高校的改革與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4.加強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倫理道德建設
在網絡輿論空間,由于是虛擬平臺,意味著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缺少必要的約束。我們有必要教育大學生,讓他們提高自身的素質,使高校輿論空間道德建設得到好的發展,大學生們作為網絡輿論空間的主體應該具有為自己傳播的信息負責任的態度和精神,在自主表達各種利益訴求、進行網絡議論和網絡評判時,必須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在面對各種可能對他人和社會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時,要學會運用理性來甄別和判斷是非,而不要人云亦云,使他們認識到理性、嚴肅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參考文獻
[1]李新萌.淺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成因與引導[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6).
[2]郝英杰,馬海紅,彭軍林.高校網絡輿情形成規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3]徐保山,高校網絡輿情的把握與管理[J].新聞愛好者,2010,(2).
[4]馮景歡,邢蓉,赤沙沙.高校網絡輿情特點研究[J].河北企業,2012,(8).
[5]王來華.輿情研究概念——理論、方法和現實熱點[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6]沈德艷,李進,張俊,郭元新.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對策研究[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15).
[7]李成茂,高斌,張勇.高校輿論環境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作用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S2).
[8]巫明川,郭寶林.校園網絡輿情突發事件管理及應對策略——基于大學生手機上網視域[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2).
[9]王勇,部先寶,鄭長龍,洪艷,石錚越. 網絡輿情管理是企業發展的必修課[J].發展.2012(02).
(作者單位: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