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忠+康藝之+梁俊芬+林偉君+方偉
摘 要: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廣東農業種地兼業化、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布局缺乏統籌規劃、供需對接不足;種地主體以兼業農戶為主、專業化程度不高;生產單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規模效益有限;農業生產條件落后、農業勞動強度大等。亟待通過“生產精準化”提高農業效益,通過“農民職業化”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農田高標準、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及通過“裝備現代化”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等多舉并下,破解種地難題。
關鍵詞: 廣東;種地;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14)02-0012-04
廣東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農產品消費大省。但長期以來,廣東省農產品自給率均處于較低水平。僅以糧食為例,廣東省每年糧食總需求3800萬噸左右,總產量在1400萬噸左右,自給率僅為33%,缺口高達2400萬噸。廣東不僅成為中國最大的缺糧區,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缺糧區[1]。“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已成為廣東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農業生產基本現狀
(一)農業生產主體
近年來,由于純農業收入效益不高,加之外出就業機會增多,使得廣東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2012年,廣東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占總勞動力的比重已高達32.6%。2000-2012年十多年間,廣東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收入比重已由37.9%降低至18.3%,而非農業生產性收入由54.2%上升至81.7%[2],農業收入對不少農戶而言正在變成“副業”。因此,當前廣東農業生產者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由種田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組成的專業化生產者;另一部分是同時從事非農業和農業生產的兼業農戶。而這些兼業農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60%以上是45至6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同老齡化一并出現的還有低文化程度化。2012年,廣東省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1376.8萬人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80.5%,高中文化程度的僅占11.8%[3];受過各種專業訓練的僅占3%左右[4]。
(二)農業經營規模
目前,廣東省農業生產單位仍以小規模的農戶經營為主。2012年,廣東農村居民家庭戶均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為4.86畝,戶均耕地面積為2.25畝,較2000年大幅度下降。由各類產業化組織為主體開展的農業生產比重為全省總量的三成,如:由各類產業化組織建立的種植業基地面積為1909萬畝,占全省種植業用地面積的33%;水產養殖面積264萬畝,占全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的31.24%;牲畜飼養量1961萬頭,占全省牲畜飼養量的30.86%[5]。據華南農業大學秦鐘、章家恩(2011年)測算,如生產方式得當,廣東部分產業規模化生產仍具有一定優勢。如水稻生產規模優勢指數均在2.6以上,具有規模優勢,平均規模優勢指數為2.79,比13個南方水稻主產區平均規模優勢指數高36.88% [6]。可見,廣東以水稻為首的農業產業規模潛力還未得到充分挖掘。
(三)農業生產條件
2012年,廣東省總灌溉面積為3075.79萬畝,有效灌溉率為52.27%,“望天田”約占全省耕地的15%。萬畝以上灌區有488處,灌溉面積為1248.76萬畝。全省仍有中低產田面積100.5多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62%[7]。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33.71%,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3%,處于農業機械化中級階段[8]。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生產布局缺乏統籌規劃,供需對接不足
與全省農產品消費的需求總量和結構相比,廣東省農業生產布局統籌規劃力度仍顯不足,農業生產“種什么、種多少、為誰種”的問題并未得到深入思考和科學布局。一是農業生產優勢產業、優勢區域劃分不夠準確,因此也就缺乏相應的持續性投入和支持,影響了全省優勢農業生產潛在產能發掘。二是農業消費群體、消費市場定位不準,造成同類農產品無法實現差異化定價,影響農業效益和農戶收益,對農業生產刺激不足。
(二)農業生產主體以兼業農戶為主,專業化程度不高
隨著廣東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造成種地兼業化、農業人口老齡化加劇,各類產業化組織為生產主體的農業生產活動僅占全省總量的三成,農業生產專業化程度不高、技術到位率低。一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老齡化。且由于收入、年齡、健康等因素,很多農業生產者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種地的積極性并不高,有消極種地甚至“拋荒”的可能。二是現有生產者對于技術投入的積極性不足。由于農業補貼與土地掛鉤,對實際生產者激勵不足,使采用先進技術的種糧農戶得不到經濟激勵,不愿意進行農業投入。造成部分有生產潛力的農業用地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產出效益,造成農業生產能力下降。
(三)農業生產單位以小規模農戶經營為主,規模效益有限
廣東農業生產因耕地資源不足、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因素,難以產生規模效益。一是人均耕地嚴重不足。2012年末,全省耕地保有量總面積4752.19萬畝,基本農田面積3982萬畝。全省人均耕地不足0.4畝,不到全國人均耕地1.41畝的三分之一,也遠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7]。二是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有限。2012年,廣東農村居民家庭戶均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僅為4.86畝,戶均耕地面積僅2.25畝。種植規模小,規模化效益難體現,多數農民生產的糧食僅夠滿足自己的口糧。僅以水稻產業為例,據測算,每戶家庭至少需要承包耕地11畝,才可實現收益與外出打工基本持平①。因此,耕作面積有限、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已成廣東省農業發展的剛性制約因素。
(四)農業生產條件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
廣東大部分農業耕作環境較為艱苦,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機械化、設施化水平不高,造成農業勞動強度大、農戶種地意愿不強。一是廣東農業公共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的相當大部分公共農田灌溉設施年久失修、工程設備老化,灌渠淤積垮塌,澇不能排,旱不能灌,村、鎮兩級防洪排澇體系病險多、標準低。涉農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相對滯后,農業基礎科研、良種良法、防災減災等領域農業公共基礎薄弱。二是農業先進裝備普及不足,農業勞動強度大。受土地細碎化、規模化程度低等因素影響,廣東省農業生產缺乏先進適用機具,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勞動強度大。據廣東農業科學院的調查顯示,省內80%以上的家庭農場設施化、機械化、信息化程度低,使用傳統品種和傳統種植、養植方式,管理粗放,缺乏現代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機械化水平與國內領先地區水平差距明顯,如2012年,廣東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為63%,而寧波已經達到84.6%[9]。由于存在用工量較多、技巧掌握復雜、勞動強度較大,生產效率不高等現實困難,務農生產同樣出現“用工荒”。而與此同時,國產機械仍然沒有比較成熟的機型可以推廣應用,進口機技術、性能先進、可靠,但經濟性較差;如何完善購機和作業補貼等相關政策,已成為廣大農民的迫切愿望。
三、對策建議
(一)通過“生產精準化”,提高農業經營效益
提高農業效益留住農民,吸引務農,是解決“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深層次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一是要強化農業生產種養頂層設計。科學分析廣東農業生產的產業優勢、區域優勢,以“產糧大縣”、“專業鎮”等形式,統籌篩選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和地區展開持續支持,鼓勵優勢農業生產,最大限度發掘生產潛力。二是以需求為導向引領農業生產。綜合考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通盤分析國內外不同農業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和消費行為,精準指導一線農業生產,提高農業效益,對接農業供需。
(二)通過“農民職業化”,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
做強農業、提升效益,需要提高種地集約經營、規模經營、社會化服務、專業化經營水平,具體為:一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加快農業生產經營從傳統小農模式向土地、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通過政策扶持和種植業補貼等形式,不斷培育、支持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生產生力軍。二是加快推進身份農民向職業農民轉化。近年來,國外如日本、國內如河南等地針對農業從業人員逐年減少且老齡化的趨勢,積極培育職業農民的思路和做法值得我們借鑒[10]。如進一步完善農業分工,培養有知識、有技能、懂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把農民變成專業化的農業工人等。在幫助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的同時,獲得資產性收入——如農田地租以及勞動性收入,實現多贏。
(三)通過“農田高標準、規模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農田高標準、農業規模化始終是解決目前廣東省農村大量勞力外出務工、土地大面積拋荒現象,又順應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趨勢的有效途徑。一是加快基本農田保護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僅僅依靠面積增加實現農業增產顯然力度有限,而通過夯實基礎,開展高投入、高標準的基本農田建設,將給農業生產帶來無限生機。因此,要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面積的基礎上,加快基本農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并積極探索栽培技術集成化、生產管理標準化和指導服務信息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新模式,走出一條農業增產新道路。二是鼓勵土地流轉,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據山東省農業廳調研顯示,當種糧規模達到百畝以上時,土地利用效率就會提高10%,經濟效益則可提高25%以上[11]。因此,可借鑒國內同行做法,建立“土地銀行”,除純農戶之間的流轉外,特別鼓勵工商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作為受讓方參與流轉,推進農業生產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四)通過“裝備現代化”,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需要通過現代化的裝備和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業勞動強度,包括:一是要加快廣東特色農業裝備設施研發。種地要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要在機械化、設施化上下力,減輕勞動強度、增加勞動愉悅感。要結合廣東農業生產實際,在廣東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中,加強特色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的技術研發和推廣示范的力量,推進農業裝備現代化所需資金和關鍵技術支撐。建議設立高效設施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究開發專項,與設施農業裝備重點研發專項相配套,保證設施農業科學、可持續發展。二是要積極完善農業裝備補貼方式,加快先進設施、機械推廣應用。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地對于農戶購置農業機械均常年提供高額補貼,以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國內如寧波的農機補貼額高達60%-80%,并對農機手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開展機耕、育秧、機插、植保、機收“五統一”農機服務均提供補貼等。因此,建議對購置機械、開展農業機械化服務等各環節展開扶持,鼓勵農戶采用先進適用機械,降低作業成本,減輕農民負擔,引導農民使用現代化生產裝備降低農業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到外國買地種田應對“糧食危機”[N].信息時報,2010-01-
28(A8).
[2][3]廣東農村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廣東農村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黎澤林,張弛.廣東農業專業分工與區域布局存在的問題與
原因分析[J].惠州學院學報,2012,32(1):46-49.
[5]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廣東省發
展和改革委員會.廣東省農業開發格局[R].2012.
[6]秦鐘,章家恩,李韻等.廣東省水稻生產的變動及比較優勢
分析農業現代化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5):
560-563.
[7]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廣東省農
業廳.廣東現代農業強省評價指標體系與建設思路研究[R].
2012.
[8]廣東省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突破63%[DB/OL].
農博網,http://www.aweb.com.cn,2013-12-30.
[9]寧波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4.6%[DB/OL].中國寧波
網,http://www.cnnb.com.cn,2012-02-12.
[10]一個傳統農業大省的糧食安全報告[N].瞭望新聞周刊,
2014-01-06.
[11]聚焦山東農業:規模化種植讓種地更劃算更體面[N].大
眾日報,2014-01-02.
(責任編輯: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