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瑤漪
摘 要: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主體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動性呢?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激發興趣;主動參與;自主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美國的布魯巴克又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可見,讓學生學會自覺地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不同見解,善于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和諧教學過程。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主體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和主動性呢?我進行這方面的思考,談自己的幾點淺見。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先導,是會學的前提條件。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一種享受,才會產生巨大的內動力,才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學中,如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知識就容易被學生接受,而且還記得牢。反之,如果學生對學數學一點興趣也沒有,那么學習就會成為一種負擔,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取不同方法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興高采烈、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學習。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我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認為三角形的面積大小與什么有關?它可能轉化為什么圖形來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時學生就會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出現這種猜測,他就會把自己的思維與所學的知識連在一起,就會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就會主動參與,關心知識的進展。再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別將三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并比較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各部分間的關系,同時在操作中向學生滲透旋轉、平移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和感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個個都很積極、很投入地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思維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
二、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良好的學習興趣可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然而興趣只是學習的動力,要使這種動力持久,關鍵還在于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而且要指導他們“會學”,即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
1.會聽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注意某種事物時,大腦皮層將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此時,神經細胞興奮最高,人的接受能力最強。所以要教給學生聽的方法,聽的時候注意力要集中,要會聽,聽得懂,邊聽邊想,邊聽邊記。如,平時教學中可通過教師口述題目,學生直接寫出得數;教師口述應用題,學生寫出或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等這類練習,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有意識記憶能力。
2.會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不要以教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學生通過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不講或少講。但小學生的看書往往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特點,分別采用先講后看、邊講邊看、先看后議等不同方法訓練。
3.會想
智力活動的核心是思維,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逐步教會學生掌握思維的方法。其中包括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方法。在教學中注意精心設計提問,啟發學生思維,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機會。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時,我先誘導學生回憶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是把一個圓用什么方法轉化為已知圖形,從已知圖形公式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接著,設置疑問:現在能不能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如下問題:(1)怎樣把圓柱體分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2)拼成的長方體與圓柱體有何關系?(3)怎樣從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中推導出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我再用教具演示,將一個圓柱8等分,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然后組織學生參與操作,把一個圓柱16等分,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再引導學生觀察得出:兩個拼成的長方體,后者更近似。接著引導學生想象,把一個圓柱32等分、64等分……當把圓柱無限等分時,就轉化成了一個長方體。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長等于原來圓柱底面周長的一半,長方體的寬就是原來圓柱的底面半徑,長方體的高就是原來圓柱的高,從而很快就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最后讓學生敘述公式推導過程,使學生領悟類比遷移思維方法。這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熱情高,并能創設“想學、樂學、會學”的課堂情景。
4.會說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聽、看、想,要通過“說”這一點來突破。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等心理特征,培養他們敢想、敢說。凡是學生通過思考能講出來的,教師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要給他們充分的發言機會。盡管一開始,學生可能會表達不清楚,甚至提出問題有些幼稚,作為教師不能斥責他們,而要保護、鼓勵這種積極性。課堂上抓住要學生盡量多說這一環,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細心看。
三、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小學階段是形成各種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必須經常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預習的習慣、正確書寫的習慣、細心計算的習慣等,為今后繼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改正已經形成的不好的習慣,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過程。我覺得要先養成課堂上專心地聽、說、讀、寫,按時完成作業等簡單的、切實可行的學習習慣,然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習水平的提高、知識的不斷更新,再養成高級的學習習慣,如,大量閱讀的習慣、獨立思考的習慣、學習反思的習慣、勇于創新的習慣等。
四、發展學生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更要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下轉第196頁)
(上接第195頁)首先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尋根究底,敢于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首先,比較■()■的大小,學生從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最后歸納出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數大。接著出示■()■,學生經過討論又得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最后出示■()■,這次學生陷入了沉思,剛學的兩種方法都不適用,怎么辦?學生經過分析,討論終于想出好幾種比較方法:(1)畫圖,從圖上直接感知;(2)動手折一折,再比較;(3)比較一份大小;(4)和單位“1”比。這樣的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
其次,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如,提出一個問題:“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讓學生聯想與它相關聯的可能有哪些條件。這樣訓練能夠使學生思路開闊、流暢。
再次,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題可以有多種解法,而從多種解法的比較中,又要選出最好最快的解法。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溝通知識的聯系,有利于發展學生解題時的思維敏捷性和創造性。
總之,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教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使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斯苗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案例透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高蘭華.創造適宜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育,2008(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