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昌利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在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層次挖掘的同時,要將其轉化為心理教育資源,通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來促進學生對英語知識、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要致力于“課程心理化”的探索,將教學目標和學生心理發展有機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發展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英語教學;心理素質;培養
在教育實踐中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語言學習活動中來,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大膽實踐、無畏艱難的學生可以獲得書本以外的更多知識;堅強、自信的學生能夠正確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而害羞、內向、膽怯的心理則對語言學科的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語言的學習與學生心理素質密切相關。
實現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就要從改變外部環境開始,由外而內,逐漸影響到學生的內心世界。
一、營造一個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
試想,學生在一個活力四射、積極熱情的課堂上和在一個死氣沉沉、昏昏欲睡的課堂上的心理狀態肯定是不一樣的,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要從改變課堂開始,用外部氛圍去感染他們,讓他們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我在教學活動中,十分注重課程的引入,如質疑引題、以圖引題、謎語引題、視頻引題等等,借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在教學活動中,也會注意運用各種手段來保持課堂的熱烈氣氛,如教laugh,smile,cry或happy,angry時,就通過做出各種不同的表情表示新詞的意思,使他們以愉快、好奇的心境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關注情感效應,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边@就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談,幫助他們克服心理上和學習上的障礙,這可以在深入了解學生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輔導,做學生的大朋友。
三、在教材中挖掘正能量
英語教材中不乏一些充滿正能量的課文,教師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應該滲透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用課文中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來感化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應該用一顆積極、勇敢、寬容的心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也可以以教材為線索,通過給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課外事例,如社會時事、感人事跡等來增強說服力和影響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對師生雙方來說,都是受益終身的事。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