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湘+王小艾
摘 要:APOS理論是由美國數學家杜賓斯基提出來的一種建構主義學說,現階段與中小學階段關聯較少。通過對APOS理論的介
紹,以“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設計為載體,展示APOS理論的四個成分,并在此基礎上得到教學啟示。
關鍵詞:概念教學;APOS理論;教學設計
一、APOS理論概述
APOS理論是杜賓斯基等人提出的關于概念教學的一種理論。它指出學生通過不斷構建、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使得主客觀得到統一,最終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因此,如何幫學生建立起適當的心智結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APOS理論分別是由英文action、process、object和scheme的第一個字母所組合而成。APOS理論包含以下四個基本成分:
活動(Action):個體通過指令對客觀數學對象進行變換,或是做出反應。這里的活動強調親身經歷、感受,通過不同的活動來獲得知識(概念)的意義。
程序(Process):個體通過并不斷重復這個活動,對其反思,進而形成內部結構。只要參與相應的活動或者給出相應的刺激,個體便會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時活動內化為程序。
對象(Object):個體將上述程序作為整體進行操作,能了解和推出該對象的性質,并能進行一定的數學運算,這時程序就變成了對象。
圖式(Scheme):個體通過上述三個成分及它原有的圖式進行整合,從而產生新的圖式,建立新的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習其他高層次的知識。
二、直線的斜率和傾斜角教材說明
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2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82-86頁中,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一節的內容安排是這樣的。
(1)在同一平面內作出無數條傾斜程度不同的直線后,引入直線傾斜角的定義。(2)由生活中“坡度”的概念聯想到傾斜角的正切,引出直線的斜率的概念,進而推出兩點間的直線的斜率公式。(3)最后是兩個例題,一個是分別求出由三個點組合成的三條直線的斜率,判斷這些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另外一個是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過原點且斜率分別為四個不同值的直線。這樣的編排聯系不緊密。新課標要求教學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而教材中與生活中的情境結合得少。
三、基于APOS理論的直線的斜率和傾斜角教學設計
1.活動
利用幻燈片給出樓梯和比薩斜塔的圖片,問學生這兩者有什么共同之處?引發學生思考,然后結合生活中的圖片引入三個情境,通過三個情境四個問題來引入新知識。
情境一
問題1: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的一直線l,你認為它的位置由哪些條件確定?
問題2: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度,這個傾斜度可以用一個什么幾何量來反映?
情境二
問題3:如果你是一名滑梯的設計師,滑梯該怎樣設計既能保證安全又刺激?
情境三
問題4:討論坡度與坡長、坡高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真實的實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3個問題情境,讓學生從實際和經驗中領悟到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
意義與價值,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程序
通過以上3個情境,讓學生分析其共同點,結合以前初中學過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傾斜度和坡度之間的關系,引入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定義。
并提出兩個問題:
(1)傾斜角為90°為什么沒有斜率?
(2)斜率還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這一方式,讓學生體驗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的生成過程。教師通過提問,讓學生反思和了解斜率存在的幾種情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要探究的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為下一步介紹斜率的公式埋下伏筆。
3.對象
通過回憶初中所學過的向量的基礎知識,用向量來表示坐標及斜率與傾斜角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推導出斜率的公式及斜率存在的范圍。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共同活動,讓學生頭腦中的新知識和舊知識建立聯系,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4.圖式
通過上述,學生對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及斜率公式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師講解下面兩個例題,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做到學以致用,并可以將這些知識真正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1)已知,A(3,2),B(-4,1),C(0,-1),求直線AB,BC,CA的斜率,并判斷這些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
(2)已知,直線l經過三點A(3,5)、B(x,7)、C(-1,y),若直線l的斜率為k=2,求x、y的值。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三個階段,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了直線的傾斜角、斜率、斜率公式、斜率存在的條件等圖式,學生通過做練習題,將頭腦中的圖式重新組合,形成新的圖式網絡,為后面學習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奠定基礎。
四、教學啟示
APOS理論加強了與學生的實際經歷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更快地建立起所學知識的認知框架,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變成一個不斷發現、創造的過程。概念的學習不能強制地灌輸給學生,應該努力創設適合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APOS理論中程序到對象的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可根據班級情況,合理地安排對象和程序的進程。教師應多給予學生學習探究數學概念的時間,為后面學生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奠定好的基礎。由此可見,基于APOS理論設計數學探究課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偉平.基于APOS理論的數學概念教學研究[J].數學通訊,2006(02).
[2]徐曉燕.基于APOS理論下的概念教學設計[J].中國數學教育,2011(11).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