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星
摘 要:歷史中考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而又系統地梳理好“雙基”,巧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初三歷史復習效率,有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升綜合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有效教學;初三歷史復習
九年級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不太可能用課外時間來復習歷史,所以我們還是要用足用好課堂45分鐘的時間,積極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成歷史中考最后的沖刺。筆者以為,按“圖”索驥,方能“玩”轉歷史。
何為“圖”?此圖就是思維導圖。它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效的思考工具和助記工具,即在學習中運用箭頭、線條、圖像、關鍵詞連接起來,表達一個復雜的知識結構、邏輯結構的一種記筆記、做規劃的方法。由英國人東尼·布贊發明。東尼·布贊認為,大腦并不是用英語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它的語言是圖像和聯想,而這也是衡量一個大腦是否聰明的關鍵方面。例如,當一個人聽到“香蕉”這個詞,他的腦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個香蕉的圖像,一個可以吃的香甜可口的東西,或者是自己經歷過的某一個特定的與香蕉有關的印象深刻的場景。思維導圖正是幫助大家用圖像和聯想進行思維的工具,它有利于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肖川在《有效教學的策略》中提出有效教學的6個特征,其中一個特征是“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形成對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而在談到有效教學的策略時,提到“使學生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的策略??梢哉f,思維導圖與現代有效教學理論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初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學生只有對學習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才能夠長時間的記住。學習和整理這些零散的知識點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師總結整理板書,學生聽寫筆記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候思維導圖可以起到作用了。
如何按“圖”索驥,“玩”轉歷史,有效地進行初三歷史復習課的知識整理?筆者以“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為例:
第一步,要求學生準備一張足夠大的紙和顏色盡量多的筆,記住千萬不要只用藍色或黑色的筆來畫,每天都在面對黑色的文字,如果還用黑色筆來畫畫,不僅不能讓你的大腦打起精神保持興奮,反而會使你更加煩躁。
第二步,在紙的中央畫出(或寫出)所要記憶的內容的核心部分——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然后,從中心部分分出你想要的數根曲線(切記:一定要用曲線,因為大腦喜歡彎曲的線條),再在線上寫下你要記憶的內容。
第三步,認真看圖,你可能會聯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樹的枝干、人的神經,或是雷電的輪廓?是的,思維導圖就是要將記憶內容像大樹的枝干那樣進行分類,再分類直至把每一個關鍵點都表示在圖上為止,就像給一篇文章先分段,再把每段分層,然后再分成每一句話,再對每句話的主謂賓結構進行分析。在這里,我們可以把與主題相關的“次主題”按照所屬范疇分為政治、思想、經濟3個枝干。
第四步,在這3個“次主題”后,導出更為細節的要點:
■
第五步,制作完成后,在網上找一些和枝干有關的圖片,貼到相關的位置,因為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最大的優勢是有圖片,更形象,更能充分調動左右腦一起工作,促進全腦學習,完善思維導圖。也可以在某些內容的旁邊畫上可以表示其具體內容或在教材中的位置,“寫”與“畫”雙管齊下,使你的畫既美觀又實用。
當然在讓學生實踐畫思維導圖之前,教師應該先有一個示范;其次,為了節省時間,教師應該事先把有關知識點零散羅列出來,學生在課堂上主要任務是通過畫圖,理出知識結構。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畫圖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投入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先看知識點,再理出知識結構體系,畫出思維導圖,展示優秀作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在有趣的畫圖、賞圖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歷史復習課,對零散的知識點有了系統而整體的認識,動腦、動手、動眼,各個感官器官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初三最后一個學期中,面對繁雜的考點內容,通過和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把相關知識組織成完整而系統的知識框架,將有助于學生知識點系統的儲存,也便于中考前快速地復習。同時按“圖”索驥,既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讓初三學子輕松“玩”轉初三歷史復習。
參考文獻:
[1]東尼·布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東尼·布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夏恩偉.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06.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
摘 要:歷史中考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而又系統地梳理好“雙基”,巧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初三歷史復習效率,有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升綜合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有效教學;初三歷史復習
九年級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不太可能用課外時間來復習歷史,所以我們還是要用足用好課堂45分鐘的時間,積極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成歷史中考最后的沖刺。筆者以為,按“圖”索驥,方能“玩”轉歷史。
何為“圖”?此圖就是思維導圖。它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效的思考工具和助記工具,即在學習中運用箭頭、線條、圖像、關鍵詞連接起來,表達一個復雜的知識結構、邏輯結構的一種記筆記、做規劃的方法。由英國人東尼·布贊發明。東尼·布贊認為,大腦并不是用英語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它的語言是圖像和聯想,而這也是衡量一個大腦是否聰明的關鍵方面。例如,當一個人聽到“香蕉”這個詞,他的腦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個香蕉的圖像,一個可以吃的香甜可口的東西,或者是自己經歷過的某一個特定的與香蕉有關的印象深刻的場景。思維導圖正是幫助大家用圖像和聯想進行思維的工具,它有利于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肖川在《有效教學的策略》中提出有效教學的6個特征,其中一個特征是“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形成對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而在談到有效教學的策略時,提到“使學生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的策略??梢哉f,思維導圖與現代有效教學理論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初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學生只有對學習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才能夠長時間的記住。學習和整理這些零散的知識點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師總結整理板書,學生聽寫筆記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候思維導圖可以起到作用了。
如何按“圖”索驥,“玩”轉歷史,有效地進行初三歷史復習課的知識整理?筆者以“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為例:
第一步,要求學生準備一張足夠大的紙和顏色盡量多的筆,記住千萬不要只用藍色或黑色的筆來畫,每天都在面對黑色的文字,如果還用黑色筆來畫畫,不僅不能讓你的大腦打起精神保持興奮,反而會使你更加煩躁。
第二步,在紙的中央畫出(或寫出)所要記憶的內容的核心部分——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然后,從中心部分分出你想要的數根曲線(切記:一定要用曲線,因為大腦喜歡彎曲的線條),再在線上寫下你要記憶的內容。
第三步,認真看圖,你可能會聯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樹的枝干、人的神經,或是雷電的輪廓?是的,思維導圖就是要將記憶內容像大樹的枝干那樣進行分類,再分類直至把每一個關鍵點都表示在圖上為止,就像給一篇文章先分段,再把每段分層,然后再分成每一句話,再對每句話的主謂賓結構進行分析。在這里,我們可以把與主題相關的“次主題”按照所屬范疇分為政治、思想、經濟3個枝干。
第四步,在這3個“次主題”后,導出更為細節的要點:
■
第五步,制作完成后,在網上找一些和枝干有關的圖片,貼到相關的位置,因為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最大的優勢是有圖片,更形象,更能充分調動左右腦一起工作,促進全腦學習,完善思維導圖。也可以在某些內容的旁邊畫上可以表示其具體內容或在教材中的位置,“寫”與“畫”雙管齊下,使你的畫既美觀又實用。
當然在讓學生實踐畫思維導圖之前,教師應該先有一個示范;其次,為了節省時間,教師應該事先把有關知識點零散羅列出來,學生在課堂上主要任務是通過畫圖,理出知識結構。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畫圖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投入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先看知識點,再理出知識結構體系,畫出思維導圖,展示優秀作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在有趣的畫圖、賞圖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歷史復習課,對零散的知識點有了系統而整體的認識,動腦、動手、動眼,各個感官器官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初三最后一個學期中,面對繁雜的考點內容,通過和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把相關知識組織成完整而系統的知識框架,將有助于學生知識點系統的儲存,也便于中考前快速地復習。同時按“圖”索驥,既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讓初三學子輕松“玩”轉初三歷史復習。
參考文獻:
[1]東尼·布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東尼·布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夏恩偉.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06.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
摘 要:歷史中考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而又系統地梳理好“雙基”,巧用思維導圖有助于提高初三歷史復習效率,有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提升綜合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有效教學;初三歷史復習
九年級學生學習時間緊,任務重,不太可能用課外時間來復習歷史,所以我們還是要用足用好課堂45分鐘的時間,積極打造高效課堂,提升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完成歷史中考最后的沖刺。筆者以為,按“圖”索驥,方能“玩”轉歷史。
何為“圖”?此圖就是思維導圖。它是一個既有趣又有效的思考工具和助記工具,即在學習中運用箭頭、線條、圖像、關鍵詞連接起來,表達一個復雜的知識結構、邏輯結構的一種記筆記、做規劃的方法。由英國人東尼·布贊發明。東尼·布贊認為,大腦并不是用英語思考,也不是用中文思考,它的語言是圖像和聯想,而這也是衡量一個大腦是否聰明的關鍵方面。例如,當一個人聽到“香蕉”這個詞,他的腦海里首先反映出的一定是一個香蕉的圖像,一個可以吃的香甜可口的東西,或者是自己經歷過的某一個特定的與香蕉有關的印象深刻的場景。思維導圖正是幫助大家用圖像和聯想進行思維的工具,它有利于發散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肖川在《有效教學的策略》中提出有效教學的6個特征,其中一個特征是“能夠使學生對每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形成對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而在談到有效教學的策略時,提到“使學生生動有趣,并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的策略。可以說,思維導圖與現代有效教學理論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初三歷史復習過程中有很多零散的知識點,學生只有對學習過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才能夠長時間的記住。學習和整理這些零散的知識點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然而,傳統的教師總結整理板書,學生聽寫筆記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時候思維導圖可以起到作用了。
如何按“圖”索驥,“玩”轉歷史,有效地進行初三歷史復習課的知識整理?筆者以“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為例:
第一步,要求學生準備一張足夠大的紙和顏色盡量多的筆,記住千萬不要只用藍色或黑色的筆來畫,每天都在面對黑色的文字,如果還用黑色筆來畫畫,不僅不能讓你的大腦打起精神保持興奮,反而會使你更加煩躁。
第二步,在紙的中央畫出(或寫出)所要記憶的內容的核心部分——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發展。然后,從中心部分分出你想要的數根曲線(切記:一定要用曲線,因為大腦喜歡彎曲的線條),再在線上寫下你要記憶的內容。
第三步,認真看圖,你可能會聯想到以下的事物:大樹的枝干、人的神經,或是雷電的輪廓?是的,思維導圖就是要將記憶內容像大樹的枝干那樣進行分類,再分類直至把每一個關鍵點都表示在圖上為止,就像給一篇文章先分段,再把每段分層,然后再分成每一句話,再對每句話的主謂賓結構進行分析。在這里,我們可以把與主題相關的“次主題”按照所屬范疇分為政治、思想、經濟3個枝干。
第四步,在這3個“次主題”后,導出更為細節的要點:
■
第五步,制作完成后,在網上找一些和枝干有關的圖片,貼到相關的位置,因為思維導圖比概念圖最大的優勢是有圖片,更形象,更能充分調動左右腦一起工作,促進全腦學習,完善思維導圖。也可以在某些內容的旁邊畫上可以表示其具體內容或在教材中的位置,“寫”與“畫”雙管齊下,使你的畫既美觀又實用。
當然在讓學生實踐畫思維導圖之前,教師應該先有一個示范;其次,為了節省時間,教師應該事先把有關知識點零散羅列出來,學生在課堂上主要任務是通過畫圖,理出知識結構。
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畫圖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投入其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先看知識點,再理出知識結構體系,畫出思維導圖,展示優秀作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在有趣的畫圖、賞圖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歷史復習課,對零散的知識點有了系統而整體的認識,動腦、動手、動眼,各個感官器官被有效地調動起來,復習效率大大提高。
在初三最后一個學期中,面對繁雜的考點內容,通過和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把相關知識組織成完整而系統的知識框架,將有助于學生知識點系統的儲存,也便于中考前快速地復習。同時按“圖”索驥,既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主動學習和思考,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真正讓初三學子輕松“玩”轉初三歷史復習。
參考文獻:
[1]東尼·布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M].李斯,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東尼·布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夏恩偉.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06.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