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靜華
摘 要:生本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體育教學應充分運用生本理念,有效把握學生的體育基本能力,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
關鍵詞:高中體育;籃球教學;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體育教學應充分運用生本理念,有效把握學生的體育基本能力,以生為本,開展教學活動,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真正享受課堂。本文主要從高中體育教學中籃球教學方面進行分析探討,談談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以創造“以生為本”的課堂環境,創設開放的課堂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全過程。
一、以生為本,注重學生個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以生為本,其重要的含義就是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得將所有的學生“一刀切”,而應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予以高度的關注。以往的教學出于體育達標和大綱的教學要求,教師基本都按部就班地執行教學計劃,很少由于個別學生原因做出調整或改變進度。新形勢下需要教師主動擺脫習慣性思維方式的束縛,及時對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及重難點作出調整。這種調整不是對學生無原則的遷就和退讓,而是為化解諸多不利課堂教學的主客觀因素所采取的有目的、有效果的行為。
例如,在制定每堂籃球教學計劃之前,教師都要事先做好調查,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基礎,聆聽他們對教學內容的要求與想法,并結合高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最后設置符合學生實際的課題和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安排和強度要求也要有所側重,不能“一視同仁”,而要具體考慮到不同學生不同的“運動天賦”。如,在彈跳練習中,對男生的要求要高于女生,在柔韌度強化練習中,對男生則可適度放寬要求。進行突破上籃專項訓練時,在做完示范動作之后,我會啟發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實踐,讓學生在不斷的練習過程中,細心體驗和領悟,通過不斷的總結,發現和掌握適合自身條件的籃球運球技能。例如,有的學生動作比較敏捷,反應比較快速,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采用類似大跨步的“交叉步”這樣“非正規”的方式得分,從而使得這部分學生在基本動作之上結合自身的獨特天賦,訓練并掌握適合自身優越條件的籃球技能。而對于反應相對緩慢,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則應適當降低要求,并適當夸大優點進行鼓勵,以免此類學生對籃球運動的學習產生畏難和回避的不良心理。
教師在高中籃球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挖掘不同學生的內在運動“潛能”,因人制宜,開展行之有效的體育教學活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以生為本,開展游戲教學
高中籃球教學不再一味要求技術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體育教師,如果能做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這就是我們的成功。在教師的積極作用下,只要學生想學、肯學、主動學、用心學,就能把教學過程變成探索過程,從而找到更多樂趣、獲得更大本領、取得更大的進步,這就是體育教學的成功。因此,教師在籃球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挖掘籃球技能學習中的快樂“因子”,根據籃球教學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體育游戲,開展游戲教學,從而使得學生在籃球教學過程中獲得愉快的體驗的同時,更快地掌握籃球技能,更好地提高身體素質。
例如,在教授運球基本動作時,我設計了“傳球接力”的游戲,即將全班學生分成人數相同的四列縱隊,四個排頭的學生手中各持一只籃球,各個縱隊中的學生分開一定距離,當教師宣布完游戲規則,喊出“開始”之后,排頭的學生立即開始以“S”形運球繞過縱隊中的每一個學生,跑到最后一個人后面,再將球傳到縱隊中另一個排頭的學生,繼續進行運球,最先完成一輪運球的得勝隊可以接受歡呼,而最后完成一輪動作的隊,將受到一定的“懲罰”,比如,集體做一定數量的俯臥撐等。這種方式除了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之外,還讓學生大大提高了運球的穩定性,課堂效果明顯提高。同時,還讓學生在體育游戲中通過競爭的形式鍛煉了意志品質,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提升了集體榮譽感,可謂一舉而多得。
三、以生為本,強調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常唱獨角戲,學生只是被動接收的一方,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良好互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學生主動“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取知識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識。體育教學更是如此,它的特點是教師如何啟發、誘導學生自覺地練,并逐漸提高其技能技巧,并將體育鍛煉變成一種習慣。
鑒于此,高中籃球教學也應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同時強調師生與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與合作,鼓勵學生在籃球運動過程中,互相合作與揚長避短,使得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提高身體素質,提升心理素質,掌握運動技能。
如,教授“三步上籃”時,教師只能是恰到好處地講解示范,絕不能以講代練。要給學生以充分地訓練、展示自己的機會,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掌握技巧。同時教師要隨時借用身邊的實例、典型學生的示范,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優美的動作形象,啟發積極思維,鼓勵學生嘗試運用不同的動作體會正確的動作要領,從而糾正自己的手型和步伐。
綜上所述,在“生本課堂”里教師不再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巧妙地通過設計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將學生轉變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也即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起引導、激勵、組織和服務的作用,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相互尊重,彼此溝通。教師要將傳統的教學課堂循序漸進地轉變為生本教育的課堂。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生本和傳統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才會是最高效的課堂,學生最喜歡的課堂。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