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譚召軍
摘要:對貴州省某規模化養牛場出現臨床癥狀的奶牛29頭進行血液原蟲檢查。結果表明,所送檢的29頭奶牛的血液樣本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原蟲的感染。感染血液原蟲的種類包括附紅細胞體、牛巴貝斯蟲及牛環形泰勒蟲。發病奶牛場進行治療之后,疫情得到緩解。
關鍵詞:血液原蟲;臨床癥狀;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3-0050-01
血液原蟲病是根據動物的病原原蟲的寄生部位命名[1]。牛血液原蟲病主要為動物梨形蟲病,由頂復門(Apicomplexa)、梨形蟲綱(Piroplasmea)中的巴貝斯科(Babesiidae)和泰勒科(Theileriidae)原蟲所引起一類血液原蟲病,并包括易與梨形蟲病混合感染的牛的紅細胞的邊緣邊蟲(Anaplasmamarginale)和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病[1-3]。該類病在世界各地流行,我國各地也常有發生,造成畜牧業巨大經濟損失。臨床上常常引起牛羊的高度貧血,黃疸,高熱,巴貝斯蟲亦能引起血紅蛋白尿[4]。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無菌采集貴州省某發病牛場牛靜脈血液樣本29份。
1.2方法
1.2.1流行病學調查 對該養殖場進行發病牛的流行病學調查,記錄結果。
1.2.2臨床癥狀觀察 對規模養牛場的29只發病牛進行臨床癥狀觀察,并記錄結果。
1.2.3實驗室檢查及診斷 從牛靜脈無菌采取肉牛血液制成涂片,經甲醇干燥、固定和姬姆薩染色后鏡檢,觀察蟲體形體、大小和位置,判斷有無血液原蟲并確認血液原蟲的種類。
2結果
2.1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該養牛校區牛存欄約2 000頭,其中本地黃牛有1 000頭左右;、外地引進黃牛約1 000頭。牛場自2013年8月開始出現以上癥狀。養殖方式兼有山地放牧,且根據貴州省調查血液原蟲常發生于5~10月。
2.2臨床癥狀
牛只出現咳嗽,體溫升高至40.5℃,呈稽留熱。病牛初期食欲減退,精神沉郁,行走無力,喜臥地。反芻緩慢,便秘或腹瀉,漸行性消瘦。部分病牛排黑褐色惡臭糞便,少量病牛臥地不起。但是未出現死亡。
2.3實驗室檢查
經實驗室檢查,21頭血推片初步診斷為梨形蟲,其中嚴重感染有5頭,其他均為中度或輕度感染;29頭均有不同程度的附紅體感染,其中有嚴重感染有8頭,染蟲率80%以上,其他為中度或輕度感染,并有五頭有溶血現象。
3討論
在臨床上,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可做出對于血液原蟲的初步診斷。血液原蟲可以通過血涂片檢查、血清學檢查包括間接熒光抗體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間接血凝實驗和乳膠凝集等方法,并且可以通過建立PCR方法診斷血液原蟲病。其中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病學分析,結合實驗室血涂片檢測可以快速做出診斷。血涂片檢測實驗簡單,快速,結果直觀,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并且適用于基層廣泛推廣。
巴貝斯蟲病在世界許多國家發生流行。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與傳播媒介蜱的消長、活動密切相關。由于蜱活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分布具有地區性,因此血液原蟲的發病也有明顯的結節性和地區性。
貴州省為牛巴貝斯蟲與牛雙芽巴貝斯蟲的流行區域。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貴州省肉牛養殖場的血液原蟲病種類主要為附紅細胞體病、巴貝斯蟲病、雙芽巴貝斯蟲病、無形體病和瑟氏泰勒蟲病[5]。在本次病例診斷中主要為無形體和牛雙芽巴貝斯蟲。與貴州省血液原蟲病的流行種類吻合。
血液原蟲病的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常見血液原蟲病多集中在5~10月發生,與蜱出沒的時間一致。且以附紅細胞體病、巴貝斯蟲病及雙芽巴貝斯蟲病的感染發病率較高。進入夏秋季節,蜱活動加強,牛群外出放牧時間增長,這都容易造成血液原蟲病的感染與擴散,這對貴州本省發展生態畜牧業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夏秋季節應當注重改善圈舍環境衛生,定期進行消毒,如發現飼養的牛高燒不退,消瘦快,應及時進行血涂片檢查,更應注意本病的預防和治療,對發病牛立即隔離治療,早期對癥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宋銘忻.張龍現.獸醫寄生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國清.獸醫寄生蟲[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6.
[3]蔣金書.動物原蟲病[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本社,2006.
[4]孔繁瑤.家畜寄生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5]馮 杰,主 性,楊政江,等.貴州規模化養殖場肉牛血液原蟲病感染情況調查[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1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