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民 王守國 葛子輝
摘 要:介紹了長豐縣灌溉用水用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結合長豐縣實際情況提出了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均衡全縣水電費用,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切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確保供用水電工程管護資金等。
關鍵詞:用水用電現狀;對策建議;長豐縣
中圖分類號 S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141-02
2013年9~10月份,長豐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農工委、縣農委、水務局、財政局、供電公司及部分人大委員,對全縣國有灌區農業生產用水用電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和走訪代表等方式,廣泛深入到鎮、鄉、村和國有水利管理單位,實地調查研究長豐縣農業生產用水用電現狀和存在問題。調研組還赴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和六安市裕安區進行專題學習考察。筆者作為縣人大常委會委員有幸參加了本次調研活動,通過對農業生產灌溉用水用電情況的調研總結,對指導全縣水利灌溉用水用電工作很有必要。
1 長豐縣灌溉用水用電現狀及存在問題
長豐縣地形分為丘陵、崗地、圩區3大類,耕地面積6.73萬hm2,農業生產灌溉用水分為3大水系,南部為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滁河干渠灌區、中東部為淠史杭灌區瓦東干渠灌區、北部為淮河蓄洪區瓦埠湖和高塘湖提水灌區。全縣國有電灌站設計規模為72m3/s,可灌溉農田3.92萬hm2;鄉村電灌站灌溉規模為45m3/s,可灌溉農田2.55萬hm2。目前長豐縣水管單位對灌區農業生產灌溉用水,實行包量和計量2種收費方式。自流灌區包量灌溉收費1.87元/hm2,提水灌區計量灌溉收費3.33元/hm2、二級電灌站提水灌溉的水費每1000t/m加收1.45元。由于長豐縣地形、地域差異中南部地區自流灌溉面積較大,北部灌區以電灌站提水灌溉為主,造成了農業生產灌溉用水成本北部高于中南部。近3a長豐縣電灌站提水灌溉電費分別為175萬元、192萬元、249萬元,灌區灌溉用水水費收入分別為546萬元、556萬元、484萬元。
1.1 基層灌溉用水用電管理無保障 目前灌區管理存在的問題:一是水利專業技術管理人員流失較為嚴重。長豐縣水務系統現有編制人員582名,縣水務局基層下設23個水管單位,大多數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不得不外出打工謀生養家糊口,致使電灌站機電設備運行管理缺乏專業技術人員,一旦遇到洪災或大旱之年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二是基層水利管理人員生活得不到保障。2002年全縣小型水利產權制度改革以及安徽省水利灌溉基本水費的取消,基層水利工程管理人員的工資主要依靠灌溉水費收入,水管單位職工工資不能及時足額發放,致使基層水管單位職工的管理工作和正常生活處境較為艱難。
1.2 灌溉供水與用水之間矛盾較為突出 長豐縣2002年試行水利產權制度改革,過早地將農業灌溉用水用電推向市場。一是灌溉用水前,灌區農戶往往抱著僥幸心里等天下雨不愿籌錢買水,而等到了連續干旱用水高峰期,又無法及時能夠用到水,導致群眾灌溉用水糾紛不斷,供水單位與農戶用水之間矛盾較為突出。二是因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和農業生產“兩工”(積累工、義務工)取消以后,組織農民工興修農田水利的力度弱化,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也無法組織起由農民工參加的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三是農民用水協會的水、電費收繳力度不夠。拖欠水費較多影響水管單位的正常運轉,拖欠費中的部分有政府買單,造成花錢買水者心理不平衡。
1.3 灌區重建輕管現象依然存在 過去的農田水利主要靠集體來進行管理,但隨著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形成,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出現無人管理的現象,農田水利管理機制名存實亡。農田小型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目前管護組織不落實,管護責任人不落實,管護經費不落實。許多水利設施建設時投入幾百萬元甚至幾千萬元,建成后交付水管單位管護,由于嚴重缺乏管理經費和專業人才,致使機電設備閑置浪費,難以發揮灌溉作用。
2 有關縣區的做法、經驗
2.1 肥東縣的做法、經驗 一方面是為確保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業生產灌溉引用水源,縣財政預算安排1 030萬元作為引用水源費,農業灌溉引用水源費30萬元。縣財政根據當年實際從安徽省淠史杭灌區引水量直接支付,2013年實際支付水源費360萬元。其它灌區引用水源費全部由財政預算300萬元承擔,2013年水利基層水管單位實際支出水電費480萬元,不足部分從安徽省淠史杭灌區水源費結余資金中安排支付。2013年起肥東縣不再向灌區農業灌溉用水農戶收取水電費,農業生產灌溉、排澇電費由縣供電公司憑電費單據直接與縣財政結算。另一方面是縣財政安排2013年水利系統人員及公務經費1 200萬元。縣財政全部承擔在職職工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用,2013年支付在職職工“兩險”經費468萬元,其人員經費實行財政定額補助。
2.2 六安市裕安區的做法、經驗 一是水電費收入統一納入區財政統一管理。全區農業生產灌溉水電費由區水務部門測算后,分解到鄉鎮人民政府,由各個鄉鎮負責組織收取后上繳至區財政非稅局,電費全部由區財政支付給供電公司,水費部分由區非稅局按照30%比例返還給各個鄉鎮政府,用于鄉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鄉村水電費由排灌站憑供電部門單據及水利部門證明直接由區財政承擔。二是水管單位按照公益性事業單位性質,列入區財政全額撥款。裕安區水務系統原有在職工作人員405人,通過水管體制改革后,現有在職人員148人,全部列入區財政全額事業編制財政供給。裕安區的水管體制改革是成功的,得到了安徽省水利廳等上級有關的肯定,2013年六安市裕安區被列為全國水利設施管護試點縣區。
3 對策建議
3.1 均衡全縣水電費用,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根據長豐縣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提出的意見,參照肥東縣和裕安區的做法經驗,結合長豐縣農業生產用水用電實際,建議長豐縣自流灌區和一、二級提水灌區均實行每100t水費5.6元(水田33.33m3/hm2、旱地13.33m3/hm2);建議國有一、二級電灌站的電費每年20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由縣財政給予支付,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3.2 切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確保供用水電工程管護資金 根據201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改革推進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提升的指導意見》(皖政〔2013〕66號)要求,建議縣級財政應設立水利建設管理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逐步增加資金規模,足額計提用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縣級財政設立水利工程管理和維修養護專項經費,可從上級下達的農水項目和有關支農涉水項目工程經費中提取1%,用作水利工程管護。
3.3 規范水電費收支行為,保障灌區用水用電管理正常工作 水費由縣水務局或鄉鎮代收后足額上繳縣財政,其中30%部分用于灌區水利工程設施的養護維修,灌溉水源費由縣財政承擔,灌溉和排澇電費由縣財政直接支付給供電部門。建議縣財政預算在原來每年600萬元管護經費的基礎上,逐年按照一定的比例繼續增加管護經費;對于水務系統非財政供給人員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縣財政全部給以解決。
3.4 強化隊伍建設,創新農業灌溉用水用電管理機制 借鑒六安市裕安區的做法經驗,將原有事業單位進行優化整合,管護分離。建議實行公開、公正、公平競爭上崗,取得合格上崗人員應納入事業全額財政供給,分流人員可以組建企業開展水利工程的管護維修等工作,積極創新農業灌溉水電管理工作新機制。
參考文獻
[1]葛子輝.對水費收管體制改革的幾點體會[J].治淮,2002(12).
[2]葛子輝.長豐縣農業生產用水經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與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08(12).
[3]葛子輝.長豐縣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的調查與思考[J].節水灌溉,2009(12).
[4]葛子輝.長豐縣滁河灌區農業水價改革的研究[J].治淮,2010(3).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