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彥
摘要:蔡元培是我國近代的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對倫理學、美術學、大學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而人們卻較少了解其職業教育思想。探討蔡元培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及其對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思想,能夠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蔡元培;職業教育;師資培養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178-03
具有“學界泰斗、人世楷?!敝Q的蔡元培的倫理學、美術學、大學教育、教育獨立和女子教育等思想非常豐富,以至于人們提到蔡元培,就會想當然地說到蔡元培關于普通教育的論述。擔任民國時期教育總長一職多年的蔡元培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堅定追隨者,對事關人們生計的民生問題尤為關注。在由蔡元培起草的《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中,他用了三次“吾所深知確信而敢斷言者”,非常確定地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主要問題,即由于普通教育的不切實際,而導致人們的生計受到嚴重的威脅,而解決“人民生計維艱”的主要策略是提倡實業教育(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問題是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蔡元培關于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思想。
對職業教育的認識
職業教育是“當務之急”的教育蔡元培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中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方針,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育和世界觀教育,其中,實利主義教育就是指職業教育,它不僅能夠教授人們一定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人們通過適當的訓練,能夠獲得一技之長,以此維持生計,并且推動百業的進步。他指出,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僅依靠軍隊的力量,最重要的要依靠財力。并且“我國地寶不發,實業界之組織尚幼稚,人民失業者至多,而國甚貧?!雹賹嵗髁x教育是發展“有用之學”的教育,并且蔡元培認為,實業界不發達的原因是農工商等不發達,發展“有用之學”就是要發展農工商等實業之學,所以發展“有用之學”有助于農工商業的進步,可以改變國家貧弱受侮之命運?!皩崢I固農、工、商并重”,“一切養生之具,何事不仰給于農工商”,“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故應“學有用之學,從事制造財富之工”。②而我國學生一旦畢業就面臨著失業的問題,即使有些畢業生找到了工作,但是由于“所學非所用”,即畢業于紡織??频膶W生,卻擔任普通小學校的圖畫教師,畢業于農業??频模瑓s就職于普通行政機關,畢業于歐美專門大學的,卻在普通機關充任普通編譯員。因此,他們都不能夠向“農工商”做貢獻,而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是將教育與職業相溝通,從而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因此,蔡元培從維持人們的生計和國家的富強兩個方面提出要發展職業教育,認為承擔解決“人民生計維艱”和“富國”兩項任務的工作職能要靠職業教育完成,故“實利主義教育,固亦當務之急者也”。
職業教育是一種教育類型蔡元培將教育分為兩類,并且各自有專門的體系。比如,普通教育與專門教育應分別具有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設施、所屬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經費來源等。教育方針應有“普通”與“專門”之分。普通教育的目標是“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專門教育則旨在“養成學問神圣之風習”。其中“專門教育”就是職業教育??梢姡淘嗾J為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類型。后來,蔡元培考慮到受教育者從普通教育到專門教育的教育年限太長,一般人由于生計上的顧慮,往往不能接受這么長時期的教育,于是又增加了實業教育(職業教育)?!皬钠胀ǔ醵夁M入實業學堂,卒業后足以持生計而不匱矣”。可見,蔡元培對于職業教育這一類型的理解是建立在其對教育現狀逐漸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的。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者并進”的關系蔡元培在其大學教育思想中,提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術”的場所,所以要求學生要抱著追求“高深學術”的宗旨進入學校進行學習。而且,他還從“學”與“術”的關系上辯證地看待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指出“學為學理,術為應用,學必借術以應用,術必以學為基本。”③兩者需要互相“并進”,才能得到共同發展。厘清了“學”與“術”的關系后,他又進一步提出要區別兩種類型的高等學校:“治學者可謂之‘大學,治術者可謂之‘高等專門學校?!眱烧咴谛再|上的區別是,大學是研究高等學問的機關,主要追求理論上的高深,而高等專門學校主要講求理論的應用。另外,“大”與“高”,只是名字上的區別,除此之外,兩者并無其他區別。
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途徑
在職業學校中培養職業教育師范生1917年,我國中學畢業后能夠升學的學生少于十分之一,高等小學畢業而能升學的學生不及二十分之一,教給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并能使其維持生計的職業學校數量也非常少,如“全國中學有403所,而甲種實業學校(職業學校)僅94所,高等小學7 315所,而乙種實業學校(職業學校)僅僅230所”。④當時我國職業學校的數量不僅非常少,并且這些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質量也并不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國職業學校的學生“有讀書之慣習,無服勞之慣習,故授以理論,莫不歡迎;則以實習,莫不感苦”。而使學生脫去重視理論習慣的一般并且最重要的方法莫過于尋找操作能力強的教師。以農學校為例,連普通的實習教師都不容易留住,更何況合格的實習教師呢?!稗r學校最困難為延聘實習老師。夫實習既不易求之一般教師,則所養成之學生,其心理更可想。而欲其與風蓑雨笠之徒,竟知識之所長,課功能與實際,不亦難乎?!雹菀虼?,蔡元培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職業教師師資的短缺。他認為,職業教育師資必須迅速培養,其培養的方法就是“著有成績之職業學校,附設職業師范科”,⑥通過這種途徑培養職業教育師范生,即“準職業教育教師”,從而暫時解決當時職業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
派遣國內學生出國留學蔡元培對于國內學生赴歐留學這一事情非常關注,他曾向美國、法國等國家提出將“庚子賠款”所退回的款項用于資助國內學生去該國留學,并積極尋找各種渠道以極力促成此事順利實施。他認為,國內學生去國外留學的原因有四:其一,我國學校資源嚴重缺乏,“小學畢業生,或欲受中等教育而不得;中學畢業者,或欲受高等教育而不得”。⑦因為我國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所能夠容納的人數有限,而立志進入中學或高等學校者,若不能進入該學校學習,他們必定會屢次投考,這樣容易導致“青年有為之士,光陰坐廢,志愿消磨”。其二,我國學校的設備不齊全,以致不能招聘到能力強的教師,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國內畢業之學生仍不能與外國同等學校畢業生相較”。其三,我國學校之外的設備嚴重不足,如“藏書樓、博物院、動植物園、農場、工廠之屬”“不足以供學者之實習而參考,有事倍功半之慮”。⑧其四,我國職業學校的教師喜歡教授理論,厭倦實際技能的操作,法國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半日實習、半日授課,而我國職業學?!懊恐苤粚嵙?6小時”,并且我國職業學校學生的實習“名為實習,實則不過為其師供使令奔走之役”,因此,學生并不能通過實習活動學得各種技能。若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能力,“宜打破尊士陋習,教員能共同操作,學生能忍苦耐勞”,但是,“吾人受毒已深,埋頭抱膝,據案以吟,盡人能辦;若胼手胝足,入場操作,未有不抱怨以去者。茍不得此種教師,而盡責學生實習時間加多,于情于理,均未有以濟”。⑨因此,我國出國留學的學生,經過國外職業學校半日實習、半日講授的熏陶,一旦他們歸國任教,能夠對學生進行實地指導,共同操作實習內容,必將有利于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
endprint
派遣工人跨國做工雖然蔡元培極力提倡學生出國留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財力和精力能夠出國留學,并且中國當時最主要的問題是人們的“生計艱難”,所以,他想出來一個一箭雙雕的方法,即派遣工人去國外務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法國的工人大部分已投入戰爭,造成大批工廠閑置或倒閉,而中國工人卻無處謀生,因此,他提出可派中國工人到法國做工。并且他還成立了華工學校,幫助中國工人學習法國的語言、風俗習慣等,以此保障出國務工人員的權益。派遣工人出國務工的好處有二:其一,可以擴張生計,此為首要之目的?!拔覈X極繁,而實業未興,內地人民多求工而不得”。因此,通過到法國做工,可以使得一部分人擁有一份工作,從而保障其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其二,可以學得實業知識,此為主要之目的。“我國地產極富,各種工業并將次第建設。建設工業,非僅恃有少數之工學士,而亦恃多數工人均有工業上普通之智識?!雹舛覈と诉M入法國工廠后,必定能學習其工廠的實踐操作技能,從而可學得“有用之學”,由他們在回國后擔任專門學校的實踐教師,必定會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振興、發展和我國工人實踐知識的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并對職業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和人力,尤其對職業學校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非常重視。然而我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是在職教師進入省級或國家級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接受一定的培養和培訓,但省級和國家級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所能容納的培養教師的數量以及其培養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蔡元培職業教師師資培養思想,在師資培養上開辟更多的路徑,從而提高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數量和質量。
注釋: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132頁
②梁柱:《論蔡元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第79-83頁
③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讀周春岳君〈大學改制之商榷〉》,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頁
④⑤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5頁
⑥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頁
⑦⑧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留法儉學會預備學校開學式演說詞》,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頁
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濟方法》,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頁
⑩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致各省行政機關函》,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417頁
(責任編輯:王恒)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