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宇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深度剖析了學生厭學英語的種種因素,對之加以歸納總結,并在教學中進行了新的探索,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沉睡中的英語課堂。
關鍵詞:職業學校?英語課堂?改革?喚醒?興趣
課?題:本論文由《北京市級專項2013年教育教學——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的構建與實施(改革試點)項目(項目編號:PXM2013-014306-000115)》資助完成。
筆者在職業學校任教近20載,一直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調動起職業學校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努力獲得較高的英語能力。然而,每每談起職業院校的英語課堂,師生的抱怨多于贊揚,失望大過希望。為此,筆者專門做了一個調查,深度剖析了學生厭學英語的種種因素,加以歸納總結,并就如何解決現存問題在教學中進行了探索。
一、學生厭學原因分析
參與本次調查的為某高職學院五年制藝術類學生共計120名,其中一項調查內容為“如實寫出是否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分析厭學英語的因素”。調查問卷允許學生匿名填寫。在收上來的120份完整問卷中,超乎筆者預料的是,厭學英語的學生比例竟然高達92%,原因各異。可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下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要解決好這一問題,筆者先認真分析了學生所列舉的厭學原因。歸結起來,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厭學始于小學
在這次調查中,有近25%的學生發出了“小學時被迫上了英語課外班,影響了后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的感慨。小學生年齡小,每次課外班不僅要學的內容多,而且難度大、不消化,回到家后,父母又不能及時跟進輔導,久而久之慢慢落在了后面,學生感到很自卑,厭學英語的情緒便從那時起扎下了根,更有嚴重者,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深度懷疑。因此有學生甚至這樣寫道:“不僅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連其他科目也學不好,是自己腦子不好的問題。”
2.教師教學方式單一
在此次調查中,近12%的學生發出了“老師語言冷漠導致我失去了學英語的興趣”的聲音。這個聲音,對于有了近20年教齡的筆者來說并不陌生。每學期開學,當筆者面對新生的時候,所看到的不全是新鮮、充滿好奇和強烈求知欲的眼神,而是或膽怯、或叛逆甚至懷疑的眼神。筆者曾跟學生就這些問題聊過天,漸漸明白,原來這是他們多年來面對老師的一種慣性。從學生的話語里筆者能感覺出,也許還在他們很小的時候,抑或在他們剛剛邁入初中校門的時候,老師口中一句不經意的 “你笨啊”“這點東西都學不會”,便成了學生一輩子的陰影。在學生看來那是一種嚴肅的、不容挑戰的、憤怒的權威發布。“敵對”成了他們對老師的武器。所以,每當他們看到那些沒有任何規律的字母的時候,便會想起“英語老師那一張張臭臉”。
3.學習動機不明確
職業學校的學習不同于基礎教育或高中階段,更有別于本科階段。基礎教育或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明確,中考、高考就是近期目標;而本科階段的學生思想趨于成熟,自主學習能力很強,對于英文有著濃厚的興趣。職業院校的學生由于多年英語學習困難的積累,認識不到英語學習對于今后職業發展的意義,看不到未來職場中英語的實際用處,因此延續了初高中階段對英語的學習態度及認識,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加劇,被動學習英語的心態也越來越明顯,英語課堂死氣沉沉。
4.課堂教學內容拘泥于課本
筆者調查的學生普遍反映,看不出課堂學習的內容跟未來工作有什么緊密的關系。他們認為,英語學習內容單調、枯燥,再加之難度過大、要求過高,因此導致他們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
綜上四點,可以看出,職業院校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缺乏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內因主導,但源于外因。厭學英語究竟誰之過?似乎難以分辨清楚,但到了高職階段這已經變成了一個歷史問題。如果職業院校在開展英語教學時,不首先解決這一問題,很難保證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英語學習是行之有效的。
二、職業院校英語有效教學對策
1.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新環境下重塑信心
“有人曾說,人生需要‘歸零,每過一段時間,都要將過去‘清零,讓自己重新開始。人的心靈就像一個容器,時間長了里面難免會有沉渣,要時時清空心靈的沉渣,該放手時就放手,該忘記的要忘記,刪除心靈的垃圾,每天刷新自己,這樣才能重獲新生。”教師用這段話來勉勵剛剛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是再恰當不過了。
教師所面對的大多是沒能進入普高或高校學習的學生,他們雖然問題多多,諸如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缺乏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等等,但是他們也希望得到認可,希望新環境下的老師不要提及他們“沒有顏面”的過去。而教師則應該給學生這個隱私空間,默契地給他們臺階,幫助他們“清零”。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話語,一個寬容的態度,課堂上一個貼切的贊賞,會重新贏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獲得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如果能這樣開始新生的英語課堂,那么可以說課堂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2.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職業院校的學生已經過了“可以”被強迫的年齡,他們有了選擇和判斷事物或前途的能力,來到職業院校學習的目標也就明晰了許多。比同齡人提前走上工作崗位是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必須接受的事實,在這種前提下,學習英語、開設英語課的目的很容易被學生質疑。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自己未來崗位的前景、崗位需求與英語的相關性等,這些對開設什么樣的英語課程、課時的安排、教材的選取有著直接關系。
教材只是一份資料,教材給老師的不過是學習的內容,但它做不到因材施教,不能體現不同專業的需求,更不能體現個體差異。即使同一門課,相同的只能是課程標準、課程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應因專業、因學生而異。
以外研社《大學英語藝術設計英語》為例,該書著眼于藝術設計崗位通識英語,按照藝術設計崗位工作流程設計該書單元授課內容,每一個單元是一個工作流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即便是這樣一本書,對于廣告專業和服裝專業的課堂也應有所不同。英語老師在講授這本教材中的設計合同內容時,服裝專業的合同素材和廣告專業的合同素材一定是不同的,相同的僅僅是合同書寫的規范和要求。要想講好這一單元的內容,英語老師不僅要充分閱讀理解課本內容,明確教學的目標、重點和難點,還要圍繞目標駕馭教材,了解相關專業知識,搜集前沿的英文專業材料,同時還要將原材料編寫為簡單、明晰、正確的英語素材,為課堂所用。
而這些數據的調查、資料的獲取,僅靠一臺電腦、一張辦公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絕不是靠照本宣科就能解決的。職業院校英語教師不僅要走訪企業調研,還應兼備一定的雙師素養,研習不同專業的就業前景這項工作也應納入英語教師科研工作的范疇。只有這樣,才能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各取所需。誠如前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說,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總法則。這條法則不僅適用于中小學教育,同樣適用于職業院校的英語教學。無論職業院校開設的英語課程名目多么繁多,但在教學內容選取、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設計上,均應合理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此,英語課堂能否被長期有效喚醒,英語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能再拘泥于板書、課件、教學方法的簡單要求。
3.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體,但卻少不了教師這個客體的周到服務。就像紅花需要綠葉來扶襯,綠葉當好,才能映襯出花的美麗。學生可以用鼓勵去喚醒,可以用教材去吸引,但是空洞枯燥的教學方法卻容易導致課堂更深的沉寂。學生、教材擺放眼前,如何與教法巧妙合一,是對教師能力的考量。
學生是有思想、有智慧的,在備課中,教師需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激活他們的腦細胞。無論是小小的頭腦風暴,還是任務式教學,抑或具有職業特色的項目教學,這些都是能引起學生興致的方法,但這些方法的運用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一堂生動的、有生命力的英語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學生的學習動力源于老師,教師的服務水平決定著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4.加強對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
課堂需要老師、學生及教材三位一體的融合,但筆者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是老師和學生能力所不能達到的,那就是行政平臺。
現代科技提升了效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改若干年前使用紙質字典的做法,各種電子字典的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這無疑也對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PPT課件遠遠不能滿足英語課堂的需求,簡單的音頻、視頻不能創造出更好的學習效果。交互式的科技平臺甚至網絡課程的引進,不僅能起到喚醒課堂的作用,也為提高課堂學習和教學效率及效果帶來積極作用。此外,實訓車間英語課的實踐教學,甚至英語教師與專業教師攜手進課堂也不是不能想象的。然而,要實現這些創新,需要加強對廣大英語教師的培訓,信息技術學習、專業知識的普及等都離不開學校對英語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推進。
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演講中談到中國教育結構調整和現代職業教育時曾這樣介紹,中國現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將有1600~1700多所學校轉向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同時,在培養模式上,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了順應職業教育的這個未來發展方向,英語學科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喚醒沉睡的課堂是值得每個職業院校英語教師深度探索的課題。
(作者單位: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