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江
摘要:作為運河文化標志性的符號,冀東南運河船工號子以其高亢的曲調、鏗鏘的節奏,豐富的內容與船工的生活一直相生相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浪潮的沖擊以及河水污染、斷流等問題,篙工、纖夫、搬運工、高亢嘹亮的運河船工號子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它并沒有完全消失,在舞臺上仍能依稀可見當年船工汗水中流淌著的心酸與激情。
關鍵詞:冀東南 大運河 船工號子 現狀
中國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河北大運河的歷史肇始于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起曹操為了軍事的需要,而開鑿、疏通了境內一些運河,迄今已有1800余年的歷史,歷史更加悠久。
大運河沿岸出現了一批具有河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運河號子就是其中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一種。經過上千年的演變,運河船工號子既是勞動號子,又具有其獨立的藝術形態,脫離了原始號子簡陋的外形。如今遺存下來的運河船工號子在音樂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變化,而歌詞多是即興創作,內容因“號頭”的職業素養而異,不固定,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一、冀東南大運河船工號子的基本概況
河北境內大運河地處華北平原,北起廊坊香河縣與北京交匯處--楊洼閘,由零點界碑處進入河北,流經天津境內,大運河途經香河、青縣、滄縣、南皮、泊頭、東光、吳橋、阜城、景縣、故城、清河、臨西、大名、魏縣、館陶等十五個縣市和滄州市區。冀東南大運河流經衡水和滄州,由于其地處河北與山東的交界地區,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頗具特色的運河民間音樂,號子就是其中之一。
冀東南大運河是北方運河中主體保存最為完整、生態最為豐富的河段之一,是河北的歷史文化走廊。2001年開始河北省就著手文物調查和課題研究,進行拉網式徒步調查,摸清了大運河文物資源底數。
(一)2007年,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隊在滄州市滄縣捷地鄉,發現了7名大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人,并對號子進行了搶救性記錄和整理。這是河北省第一次發現并記錄大運河船工號子。
演唱號子的老人們雖然都是捷地鄉捷地村人,但有的住在市里,有的寄居在女兒家,翟金榮、翟小峰、趙金嶺、劉連起、張德春、韓金和、買德義七位老人,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古稀之年。據這些老人介紹,拉纖的生活經歷大都發生在解放前。那時,運河波濤翻滾,客船、商船穿梭其間,為了提高船速,就要雇傭人拉船。生活在運河岸邊的滄縣捷地鄉人很多人迫于生活壓力,干起了拉纖的重勞力活。這些老人,有的從十幾歲就開始拉纖,船工號子也大多是從祖輩那里傳承下來的。 船工號子分很多種,有沖船號、搖櫓號、立桅號、起錨號、跑蓬號、闖灘號、攬頭出倉號、拉纖號……除了起錨號,大家齊聲唱,其余的都是一領眾和。
“準備起錨,要喊起纖號子讓大家做好準備;風平浪靜時的號子,節奏輕快;轉彎時的號子最高亢。50多噸的大貨船過彎道時,20多人一塊喊唱,那吼聲震天響!”①王建國說:“滄縣船工號子是運河上船工們為步調一致,增加勞動興趣,提高勞動效率而自然創作的一種民歌,它承載著大運河的歷史和船工們的辛勤汗水。一聲聲船工號子,唱出的是纖夫的心聲,也唱出一段難忘的歷史。”②
(二)衡水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是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河北省故城縣挖掘并組織申報。漳衛南運河段自清河縣進入故城,縱貫全境,蜿蜒91.5公里。自元、明、清乃至建國之初,故城縣的鄭口鎮、故城鎮(舊故城縣城)、建國鎮一直是商品集散碼頭,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就誕生于此。
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指山東臨清至天津段的運河號子,種類繁多,可以分成船號和纖號兩大類。船號包括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立桅號、升篷號、落篷號、絞關號等,纖號包括拉纖號、閑號等,現已整理出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拉纖號等幾種。穿云裂霧的運河號子是運河兩岸船工在風浪中的拼搏及聲聲吶喊,它很大程度上再現了當時運河船工的生活,是活著的歷史。經多方查問,在鄭口鎮五大院村的幾件破房中我們終于見到了86歲高齡傳承人王振江老人,這個有著傳奇色彩的老人身材瘦小,且躺倒在床上,言語不清。根據他的演唱整理出了 “起錨號”、“拉纖號”等。
二、傳承中的問題
(一)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
目前滄縣會唱船工號子的僅有7人,都是曾在大運河上拉過纖的老船工,其中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經70歲。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的唯一傳承人王振江已是八十六歲高齡,無兒無女,身體多病、記憶力減退,并且所傳運河號子虛詞多,變化繁復,不易學習和掌握,亟待搶救。傳承人的年齡都相對偏大,同時,隨著經濟大潮的崛起,運河沿岸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掙錢,運河號子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隨時有失傳的危險。
(二)相關部門對運河號子的保護力度遠遠不夠
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小組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等“申遺”一旦成功后,相關部門拿到了各級政府發放的經濟補貼,又發現想真正挽救、發揚、傳承運河號子要面臨著諸多的現實困難,于是這些運河號子就真的成為紙上的文字而被束之高閣,久而久之,運河號子又會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走上自生自滅的道路。
三、結語
針對冀東南大運河號子發展的現狀,正確認識河北省大運河船工號子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保護的緊迫性,充分認識大運河船工號子存在形態的復雜性,加強保護工作、建立科學有效的大運河船工號子傳承機制已經迫在眉睫。但同時也應看到,真正要使號子回歸于原生態已不太可能,畢竟當時的社會與生態環境已不復存在,應當使號子成為冀東南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使它成為旅游項目的一個亮點,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讓它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基金項目:
本文為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河北省大運河船工號子傳承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b12ys001。
注釋:
①2010年6月18日對趙金嶺老人采訪錄音。
②2010年6月18對王建國采訪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