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妙芳
摘要:《民族聲樂》課程是我校民族經典藝術教育課題研究的重要構成。當前,職業教育發展面臨更多嚴峻挑戰,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校開展了《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與實踐,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促進我校辦學實力整體提升、推動中職教育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關鍵詞:中職校 《民族聲樂》課程 資源開發 實踐
《民族聲樂》是我校為糾偏職教功利性、強化職教人文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所開展的一門民族經典藝術教育課程。步入新的歷史時期,職業技術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這在為職業學校發展創造更多機遇的同時,也對職業學校辦學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我校在職業教育發展大潮中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勢,以職業教育理論為指導,以職業教育實踐為依據,始終堅持職業教育辦學方向,進行了多方嘗試與探索。《民族聲樂》課程的開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進行又一次大膽革新。
一、開設中職校《民族聲樂》課程的重要意義
《民族聲樂》課程是我校開展的民族經典藝術教育系列課題研究的重要構成。該課程以我國民族聲樂發展史為線索,以經典民族聲樂曲目為教學單元,以欣賞、理論教學和學唱為教學形式,以帶給學生美的感受、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激發學生終身發展潛力為教學目標,自試實施以來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與認可。我校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為地區經濟發展培養了大量應用型技術人才。開展《民族聲樂》課程研究是我校在中職辦學由規模化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型關鍵時期的重要舉措。
(一)推動職教發展的必然要求
職業教育順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在短短十幾年中就顯示出了勃勃生機。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因過分注重教育的功利與工具價值,過分強調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導致職業技術畢業生綜合素質低、發展潛力差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甚至已經嚴重威脅到職業教育的未來。職業教育要側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但絕不是要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大力推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尋求職業技能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發展,關注對學生道德價值取向的引導與人文涵養的培育,正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基本走向。
(二)強化學生素養的必然要求
“21世紀對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在教學內容應“突出強調加強基礎文化和基礎能力的教學方面的改革,培養工作中的創業態度和革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面向生產和勞動世界。”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社會,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人,是一個殘缺的人。“素質為根,技能為果”,人文素質之根滋養出來的技能之果才會更加香甜可口,職業人文意識淡薄、職業人文素能結構性缺失的畢業生在自身職業生涯中很可能會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性,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兼備的職業技術人才才是職業教育所傾力培養的合格人才。
(三)弘揚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個國家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所積淀下來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一個國家、民族變革和進步的序曲。在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發達的今天,文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在國家交流、政治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的先民們憑借著他們的智慧和情感,經過辛勤的藝術創造與實踐,最終創作出了精彩紛呈、浩如煙海的聲樂作品,形成了種類眾多、燦爛輝煌的藝術流派,為本民族及整個人類社會奉獻了一道多姿多樣、極具魅力的聲樂藝術盛宴。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繼承、在于發揚、在于創新,中職學校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接班人和繼承者,有必要了解民族聲樂文化、有責任傳播民族聲樂文化,開展相關教育至關重要。
二、中職校《民族聲樂》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
在形成初步構想之后,我校于2012年7月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在遵循職業教育和聲樂藝術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制定課程大綱、考核方案等綱領性材料,組建理論與實踐教學平臺;在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廣泛與經典兼顧、民族與地域相融原則的基礎上,采取搜集資料、頭腦風暴、各個擊破的策略對《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進行了深度開發,完成教材編寫工作;充分考慮到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中職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構建“教、學、做、訓、考”的教學模式,制定并完善課程質量檢測體系和學生成績評價體系。
(一)《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原則
課程資源是《民族聲樂》實施的重要基礎,要深度發掘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并進行充分整合和合理配置,為課程的后續實施創造更好的條件。
1.理論與實踐并重原則
開設《民族聲樂》課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理論教學將會幫助學生理清民族聲樂發展的脈絡、更好地掌握發聲方法和發生技巧并進行演唱;實踐教學則是學生真正掌握聲樂技能的關鍵路徑,是學生感受到音樂之韻、之美、之趣的重要過程。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職學校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佳,僵硬的、死板的聲樂理論并不適合他們,應盡量采取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進行生動地描述,同時,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聲樂演唱家,聲樂技巧的傳授也應當以怡養性情為主,鼓勵但并不強求學生達到高超的藝術境界。
2.廣泛與經典兼顧原則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經歷了幾千年漫長歷史的淘洗、錘煉,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流派和數量眾多的藝術作品。但考慮到教學目標以及課時有限等客觀因素,《民族聲樂》課程只能以為學生推介經典作品為主,教師應盡量選取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聲樂歌曲,可以此為支點,引導學生對我國民族聲樂做一次全景式掃描。
3.民族與地域相融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民族聲樂流派和各地區聲樂藝術之間的差異十分大。在進行《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將本地區民族聲樂藝術納入到課程之中,激發廣大學生熱愛家鄉、發揚家鄉民族藝術的情感,鼓勵他們為傳播地域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做出積極地努力。
(二)《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方法
為了更加科學、全面地進行課程資源開發,制定更加完善的課程大綱、實施方案、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料,課題組采取了以下方法開展工作:
1.搜集資料
課題組成員查找了大量文獻、專著,并上網搜集、整理和甄別各類資料,同時充分發揮廣西音樂之鄉的優勢,在學生中發出號召,鼓勵愛好聲樂的學生共同進行資料搜集工作,鼓勵他們推薦并評選出自己喜愛的民歌。
2.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是充滿激情的集體研討活動。我校《民族聲樂》課題研究小組定期召開討論活動,小組成員敞開思想、發散思維、自由思考、大膽表達,多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創造性風暴,最終匯總成一套相對全面、科學的方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很多疑難問題都是在這種集體開發創造性思維方法下實現了突破的。
3.各個擊破
在敲定《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研究與實施方案之后,根據研究進程和具體內容,結合組內成員的自身情況及專業特長,分別承擔課題任務,定期上交任務進度表和階段性成果。
4.其他支持
近年來,面對更加激烈的中職教育辦學競爭,我校更加重視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開展了一些相關專題研究,為民族經典藝術課程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支持;同時,我校擁有一支實力較強的聲樂教師師資隊伍,教務處每周定期召開的專業教學研討會,為音樂專業教師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總結與提高的研討平臺;另外,我校校園信息技術力量較強,具備論壇制作、創辦網站和博客的能力,校園網絡平臺十分成熟,為課程一體化教學研究實施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三、中職校《民族聲樂》課程的具體實踐
通過文獻資料、調查問卷、個別訪談等研究方法,制定并完善課程教學大綱、教案、課件和考核方案,并選取12級和13級的文秘、酒店服務與管理、旅游服務與管理、服裝設計與工藝4個專業為試點進行實踐研究。
(一)研究對象
以12、13級文秘、酒店服務與管理、旅游服務與管理、服裝設計與工藝4個專業的六個班級(共2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年齡參差不齊,但主要集中在15—18歲之間,多為廣西本地區人,他們基礎知識薄弱且水平差別較大,大多思維活躍并偏愛個性化的事物,但對于音樂都有較強烈的興趣。
(二)研究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法、個別訪談法、行動研究法,對《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及實踐情況進行了多維度調研。
(三)研究路徑
筆者編寫了《民族聲樂學習情況調查表》,在試點班級開展了一次關于中職生學業狀況的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4份,有效率為97%。調查問卷主要針對學生對于《民族聲樂》課程的認可度,對于課時安排、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評價等課程實施及建議三個方面設計了多個封閉式及開放式問題,學生在不記名情況下完成調查問卷,調查問卷所反映的情況真實、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筆者就課程實施與個別同學進行了訪談,訪談在較和諧氛圍中進行,師生之間開誠布公,學生坦誠地談了對課程的一些想法。在課程實施一學期之后,筆者在試點班級采取了筆試、技能比賽及綜合作業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測評成績相對理想。
(四)研究結果
根據調查問卷及個別訪談結果,有大約70%的學生強烈支持課程實施并對教學模式表示歡迎;19%的學生支持開設該課程,但感覺自己在課堂中的收獲并不是很大,期待課程教學再鮮活一些;9%的學生對此相對漠然,但也希望能夠通過這門課程來豐富自己的中職生活;其他學生仍持觀望態度,他們表示將服從學校安排,但缺乏主動性。
四、總結與建議
該課題研究自2012年7月啟動,在一年的理論研究和論證之后,于2013年9月進入實踐階段。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課題研究小組一邊實踐、一邊探索、一邊體驗、一邊反思,獲得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現總結如下: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
多媒體教學技術是打破課堂時空界限、豐富課堂內容的重要手段。《民族聲樂》課程教師可以借助PPT課件為學生動態展示抽象的發聲原理,用影音軟件為學生播放名家演唱視頻,用錄像設備記錄下學生進行聲樂練習的過程。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民族聲樂》課堂更加豐富多彩,趣味橫生。
(二)組織學習小組
即便是采取了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但《民族聲樂》課堂的時間和空間仍是受限的,教師的指導與協助也是十分有限的,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建議組織學習活動小組。在第一階段選派優秀學生做組長,引導其他學生共同進步;當學習小組活動行程一定之規后,再由組內成員輪流擔任組長來組織小組活動,在這類活動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
(三)開展校園活動
我校位于廣西,廣西是全國有名的音樂之鄉,在開展民族經典藝術教育方面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優勢資源。學校管理層對《民族聲樂》課程課題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以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為目標,打造良好校園文化,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如校園十佳歌手卡拉OK比賽、全校班級合唱比賽、一首好的歌曲活動以及最棒組合等等,在校園內營造愛音樂、愛歌唱、愛學音樂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收獲成功與喜悅,感受快樂與幸福。
《民族聲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實施是我校在更加激烈的職教辦學形勢下所采取的創新舉措。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校教務處及音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廣泛支持與配合,集全校優勢資源共同完成課題研究,為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了有效嘗試,也為推動學校辦學和中職教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段素峰.中等專業學校應加強人文教育[J].教育與科研,2000,(14).
[2]孟憲平.簡論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改革[J].職教論壇,2003,(02).
[3]馬樹超.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若干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5,(07).
[4]馬國慶.職業學校更應注重實施人文教育[J].旅游職業教育與研究,2006,(0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Z].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