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磊
摘要: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教師們在日常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本文依據1~2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闡述了舞蹈律動在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的重要作用,列舉了舞蹈律動在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方法,結合課例探討舞蹈律動在教學中應用,使音樂律動應用得當,從而創建低年級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舞蹈律動 高效課堂 教學作用 低年級
舞蹈律動是一項普遍受到低年級學生歡迎和喜歡的一種音樂游戲,它可以將枯燥的知識和抽象的音樂符號轉為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符合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征。
作為工作在一線的、常年任教1~2年級音樂教學的老師,通過多年對《音樂》課程的教學實踐,發現舞蹈律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內心的表現欲望;幫助學生加強對音樂的感知、體驗與理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極大程度的提高音樂課堂的效率,創建“高效課堂”。因此舞蹈律動在音樂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律動能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開啟學生注意力閥門的鑰匙,而舞蹈律動在音樂課堂中能激發學生興趣,能夠很快的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傳統的音樂課堂中,老師往往給學生呈現的是枯燥的樂理知識,單調乏味的音樂欣賞。舞蹈律動的音樂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旋律中“動”起來,讓他們隨著身體的律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當中,通過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講解、僅靠聆聽所得到的音樂印象深刻得多。比如,一年級下冊唱歌課《兩只小象》的學習中,先請孩子們在音樂的伴奏下自己用動作表現小象,有的學生做出了大象甩鼻子的樣子,有的同學做出大象喝水的樣子,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然后我問:“同學們想學這首關于小象的歌曲嗎?”大家都激動不已,躍躍欲試,由于學生的積極性高了,學習新歌的過程也就特別快樂,很容易就達到了教學目標。又如二年級上冊欣賞課《調皮的小鬧鐘》,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作品中的小鬧鐘,啟發學生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調皮”的鬧鐘,有的學生用彈舌頭的方式來變現秒針走動的聲音,有的同學擺動手臂來表示指針的走動,還有的同學搖頭晃腦來表現鬧鐘響了,接著隨著音樂進行律動,合上音樂的節奏。學生們都非常感興趣,覺得特別有意思,仿佛是在做有趣游戲,不知不覺在律動中學會了樂曲的主題旋律。
二、舞蹈律動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低段的音樂課應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孩子們討厭嚴謹的學習氣氛,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轉變是需要有過程的,應該允許學生慢慢適應、慢慢轉變。他們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每次如果直接開始上課,學生難以很快進入狀態,不利于教學地進行。應該給予適合他們心理特征的課堂氛圍,如讓學生隨音樂,按節拍做不同的動作進入教室。這樣,在音樂課伊始便創造了非常濃厚的音樂氣氛,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到音樂的氛圍中,為提高課堂效率做好鋪墊。還可以在唱歌課中設計合適的舞蹈律動,讓學生在動中學習歌曲,學生一動起來,學起來就起勁多了。例如:一年級上冊《你的名字叫什么》這首歌,是教材上的第一首歌,歌曲短小,旋律簡單,學生能很快的學會歌曲,但是單調的一遍遍重復演唱,他們很快會失去興趣,教師可根據每句歌詞的意思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動作,和學生一邊律動,一邊唱,還可以讓學生互相用歌唱對話,一問一答,表達自己對新朋友的友誼。這樣不但學生興趣高,而且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非常好,一個學期下來,《你的名字叫什么》會是他們最愛唱的歌曲之一。在教一年級時,每課都是一歌一律動,這樣以來,我們不僅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學生也能在快樂的氛圍里愉快學習,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舞蹈律動有利于“四力”的提高(觀察力、記憶力、表現力、創造力)
觀察力是學習知識的必要前提。而律動教學中教師的示范就提供了學生觀察模仿的環境,引導學生有序地、系統地觀察過程。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上冊唱歌課《小青蛙找家》時,教師示范小跳讓學生觀察模范青蛙動作。通過學習還讓學生注意在歌曲哪一樂句小青蛙回到家了。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注意力和記憶力,聽看游戲的全過程。并隨著節奏來改變方向、動作。又如學習唱一年級上冊唱歌課《動物說話》,里面有三個動物:小雞、小鴨、青蛙,根據歌詞讓學生用動作表現動物,這需要平時生活中的觀察,各種小動物有什么特點,并根據歌曲的節奏,做點頭、聳肩、跺腳的律動,能使學生很快的掌握歌曲的節奏,能夠通過舞蹈律動掌握歌詞,快速的背唱歌曲,形象的肢體語言對他們的誘惑是很大的,教師教了小雞和小鴨的動作后讓學生自己創編青蛙的動作,學生很快就能創編出來,創造力得到了激發,并且整首歌曲牢牢記住,背唱歌曲的速度也明顯加快,記憶力和創造力都逐漸在提高。又如一年級上冊唱歌課《閃爍的小星》,老師可以根據歌詞來創編舞蹈律動,第一句歌詞(一閃一閃亮晶晶)教學生們用手設計一個放光芒的動作,第二句歌詞(滿天都是小星星),可以一邊放光芒一邊雙手劃圓圈的動作,第三句歌詞(掛在天空放光明),用雙手舉過頭頂做擺動的動作,第四句(好像千萬小眼睛),把手做成一個眼睛的形狀。本來這首歌曲孩子們就非常熟悉,本來很老套的一首歌曲,加上這樣的舞蹈律動,又賦予了新的樂趣,又簡單又容易記,邊唱邊跳,孩子們表現的淋漓盡致,請學生上臺表演時,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表演,學生們的表現力大大的提高。
四、結語
根據低年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把舞蹈律動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動”來激發學生的熱情,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接受音樂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單一學習方式,通過音樂和舞蹈動靜結合的雙向教學方式,喚起學生喜愛音樂的天性和本能,激活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想象,在40分鐘的課堂中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從而創建低段音樂課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