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日強 冷年友 劉艷軍
摘 要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青年的婚戀家庭價值觀在女性擇偶熱點、婚戀家庭流行語、戀愛方式、婚禮方式和消費觀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不同之中存在著一些變化的總趨勢。
關鍵詞 青年 婚戀家庭價值觀 消費觀念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A Comparison of the Youth's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in China from 1970s to 1990s
LAO Riqiang[1], LENG Nianyou[1], LIU Yanjun[2]
([1]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7;
[2]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970)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youth's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in China from 1970s to 199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use selection, popular marriage-related terms, and confession of love, marriage ceremony, and consumptive conception. However, there exists a general trend among these changes.
Key words the youth; values in love and marriage; consumptive conception
婚戀家庭價值觀是指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觀點和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在給我國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比較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我國青年的婚戀家庭價值觀,對引導青年的婚戀家庭價值觀有前瞻意義。
1 女性擇偶熱點方面
每個時代的人們都喜愛屬于自己時代的寵兒,因而女性有不同的擇偶標準。70年代,解放軍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擇偶對象是軍人;80年代,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代表,是智者的化身,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擇偶對象是大學生;90年代,大款是經濟的弄潮兒,是商海的勝利者,因而女性最理想的擇偶對象是大款。21世紀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的開放時代,人們有不同的喜好,因而擇偶對象不同,可能是CEO,是科學家,是公務員,是醫生,是律師,也可能是教師。
2 婚戀家庭流行語方面
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婚戀家庭價值觀方面的流行語。70年代流行語:破鞋;野漢子;一幫一,一對紅;三轉一響;七十六條腿;雙眼皮;酒窩;高價姑娘;晚婚晚育;偷情;親不親,線上分;家庭婦男;軋馬路;秦香蓮;陳世美。80年代流行語:集體婚禮;紅娘;婚姻介紹所;征婚廣告;婚外戀;賢內助;騙婚;婚前性關系;未婚先孕;人工大流產;道德法庭;第三者插足;妻管嚴;大操大辦;計劃生育;人工授精;結扎;上環;泡妞;釣魚;嗅蜜;大男大女;涉外婚姻;陰盛陽衰;性感;性解放;做愛。90年代流行語:三陪;小姐;試婚;同居;妻妾成群;豐乳肥臀;離了嗎;單身貴族;網絡愛情;電腦征婚;旅行結婚;大撒把;熱線;非常男女;非常愛情;離婚餐廳;紅色戀人;包二奶;磁器;勾兌;老蜜;釣棒;傍家;傍大款;異性合租;相約星期六。
3 戀愛方式方面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戀愛方式有很多差異。約會地點方面,70年代是戲劇演出、山頂、觀音廟會或公園;80年代在歌舞廳、溜冰場、電影院;90年代在網吧或同城約會。經典戀愛方式方面,70年代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80年代是自由戀愛;90年代是網戀。經典描述方面,70年代是柏拉圖之戀;80年代是簡單愛;90年代是一夜情。經典愛語方面,70年代是“月亮代表我的心”;80年代是“我愛你(I LOVE YOU)”、“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90年代是只求真愛。表達方式方面,70年代是情書、點歌;80年代是電話;90年代是網絡。愛情禮物方面,70年代是布娃娃、千紙鶴、草編蚱蜢、玉鐲;80年代是風鈴、音樂盒、明信片、金戒;90年代是香水、鉆戒、網絡寵物。
4 婚禮方式和消費觀念方面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婚禮有不同的價值取向。70年代的婚禮認可簡樸。20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關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憑票購買。那時的婚禮大都辦得極其簡樸,大多數人延續老的習俗,在家里擺開“酒席”大宴親朋。辦一場又熱鬧又體面的婚禮,只需一二百元而已。80年代的婚禮喜歡采取旅游結婚的形式。20世紀80年代也還是個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并不富裕,結婚時大擺(下轉第190頁)(上接第181頁)酒席,宴請賓客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對于工資僅有幾十元的普通老百姓來說,實惠的旅行結婚不失為一個符合經濟狀況也有面子的選擇。90年代的婚禮追求多元。人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婚禮更加豐富多彩。婚紗影樓、婚慶公司開始遍布大街小巷,于是乎,婚紗照、花車、禮服、酒宴,逐漸成為婚禮上必不可少的元素。
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結婚消費觀念不同。70年代要“三轉一響”即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80年代要“三電一輪”即電視、電話、電腦、汽車;90年代要“三子一本”即房子、車子、票子、本科學歷。70年代末,結婚時需要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加上衣服、家具,總共花費只需要六七百元。80年代末,租兩輛婚車共需60元;婚宴每桌60元,10桌共600元;喜糖200元;照相50元;家具500元,還包括自己做的;東芝12英寸黑白電視420元;夏普錄音機610元;衣物、被褥500元;另外還有單位分房的房租每月1元多。總共3000元可以把婚禮辦了。90年代末,已經開始了商品房時代,許多青年人結婚為房子發愁。但當時裝修不貴,1.5萬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樣了;家具電器平均需要1.5萬元,婚宴花費開始上漲;婚紗照相大約要1000元;衣服和首飾要2000元。
5 婚戀家庭價值觀變化的總趨勢
5.1 男女青年共有的變化
一是沒有愛情,就不談婚姻。現在青年的婚姻帶有更多的理想主義色彩,他們堅信愛情,相信感覺,他們無法容忍沒有愛情的婚姻,他們對以前那些無愛婚姻的拖拖拉拉嗤之以鼻。二是婚姻不但要取暖,還要取樂。他們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比他們的前輩更高,除了對物質方面的追求,他們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享受,他們絕不可能因為一場婚姻放棄浪漫的生活,電影、音樂、酒吧、網游,還有愉悅的性生活,一樣都不能少。三是在婚姻中保持獨立的地位與個性。即使結婚了,我還是“我”,現在的青年夫妻只是形式上的“我們”,而內心,都有一個強大的“我”:夫妻間有各自的事業,有各自的朋友圈子,甚至是獨立的生活空間。“新生活、各顧各”是早已流行的語言,“夫唱婦隨”已經是N年前的老黃歷了。
5.2 女性在婚戀家庭價值觀方面有很大的變化
一是婚姻價值在整個女性價值體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大多數女性視家庭為其生命根基和全部世界,婚姻價值是女性價值的全部。現在,女性不再拘泥于婚姻和家庭,開始走向社會,追求其他的社會價值,女性價值轉向女性自我價值、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而不再拘泥于婚姻價值。二是女性在婚姻中由傳統的附屬性人格向獨立性人格轉變。中國封建社會的女性被“三從四德”的精神枷鎖所桎梏,在意志上是不自由的,是附屬性人格價值觀。現在,女性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廣泛地參與社會實踐,與男性一起創造財富,在家庭內有決策權,有了獨立性人格價值觀。三是改變了那種壓抑個體價值而維護男性價值的傳統觀念,樹立發展女性個體價值,努力實現自我滿足的價值觀;改變依賴丈夫養活,滿足于做“賢妻良母”的處世之道,樹立自立、自信、競爭、創新、參與和爭取成就的成功意識;改變“男尊女卑”、“男主女從”屈服于男性專制的等級制度,提出男女平等、民主的口號。
參考文獻
[1] 陳曉敏.當代女青年婚戀價值取向[J].道德與文明,1998(6).
[2] 羅渝川,張進輔.從20世紀的最后10年看我國青年婚戀觀的變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