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
摘 要 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高等教育改變了只注重傳統教育的片面模式,逐步推行以大學生為中心來設計教育教學理念,高度重視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經過各高校十幾年來的廣泛摸索,至今素質教育的成果日益凸顯。
關鍵詞 以人為本 高校素質教育 影響
People-oriented to Fly Youthful Dreams
——On the Impact of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ZHOU Chao
(School of Fine Arts,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7)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focus only on one-sided mode,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students as the center for design education teaching philosoph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eople-oriented quality education. After ten years of the university extensive exploration, achiev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Key words people-oriented;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impact
1 素質教育的提出
早在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卡爾·羅杰斯提出了“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主張教育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展、完善學習者人格和潛能的發揮,使學習者可以愉快地并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也就是說要培養學習者成為積極愉快的、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的心理健康的人。在社會廣義的教育和自我的教育兩者的共同作用的條件下,提高學生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獨特性,促使其社會化,培養其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1995年,改革開放后,基于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反思,傳統的高等教育顯然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因此,我國高校開始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把以往只專注知識傳授的教育方式、不重視教育人本身的傳統片面的教育做法逐漸轉變為適應時代要求的素質教育。全國高校開始廣泛探求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的理論及實踐,并且逐步試行素質教育。在傳統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期間,我們取得了一些經驗和效果。但是與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一些高校在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依舊不能完全擺脫傳統教育的影響,忽略了以“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沒有得到預期效果。
1998 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大會宣言要求各個國家及各高等學校的領導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注的重心;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參與教育重大問題討論、評估、課程及其內容改革,制訂政策與院校管理等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第一次被寫入聯合國機構的正式文件。從此,這一理念的提出成為全世界權威性的術語,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一致共識。
2010年,“十二五”《教育規劃綱要》也指出:國家素質教育關聯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并且《綱要》要求把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到戰略的高度,重點強調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么培養人的問題。我國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也明確指出了,堅持“以人為本”的全面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
2 素質教育的宗旨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兩種,即內在素質和外在的素質。內在素質是指人對世界、環境以及人生的看法和意義,這主要包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等。而外在素質是指一個人所具有什么樣能力、行為及所取得的成就等。因此素質教育又可以定義成: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根本內容是尊重人的主體性、主動精神及人為的性格,根本特征是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根本目的是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要達到讓人正確面臨和處理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順應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根本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最核心內容。因此,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在以人文本的教育模式下構建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挖掘其內在的潛能。
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指向 “人”。所有的教育內容和方法都應該“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核心主題就是以人為本,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最高目標。因而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即為“以學生為中心”。 必須以終身的角度將學生置于這種關懷的中心位置,以便使其全面融入全球知識社會之中。
“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就是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個性發展及心理發展的需要來確定其教育內容,并將使其與學生的各階段發展與水平有效結合,制定一套易被學生接受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3 素質教育的成果
從素質教育的提出,到摸索試驗,再到至今的全面實施。經歷了近二十個年頭。這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和長期的持久的戰略規劃。然而這場深刻的變革仍在繼續接受著新的挑戰,而且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不能否認的是,隨著不斷深入的教育體制改革,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飛躍的進步。
(1)高校素質教育使大學生個體得到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區別于傳統應試教育的最明顯的標志是其對人的終極關懷。而高校的素質教育延續了對大學精神的深度詮釋,是對高等教育本質的回歸。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各高校開始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滿足了其個性發展,進而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2)高校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素質教育就是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 使他們能夠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目前各高校通過調整課程模式及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啟發和鼓勵大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其形成個人創新體系的構建,更好地為就業和職業發展服務。
(3)高校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成為現代化事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現代社會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類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單一的學校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世界的教育改革趨勢來看,學生掌握知識量的多少不再是最終的追求目標,而是注重大學生不斷從外界獲取新的動力、以及綜合能力的養成。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總而言之,高校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發展的全面性,現代大學生通過素質教育,強壯體魄健全心靈,豐厚自身文化底蘊 ,提升人文素養,培養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不斷完善專業知識,不斷追求個體全面發展,以人為本,放飛青春夢想,成為社會的合格勞動者和真正意義上的人!
參考文獻
[1] 鄧秀梅,吳鐵.高校素質教育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J].科技與教育,2011.
[2] 劉紅寧.高校素質教育核心內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
[3]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2.
[4] 賈永堂.大學素質教育:理論建構與實踐審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