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4-02
作者簡介:段娜(1983-),女,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皮具設計專業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皮具(鞋類)設計師,碩士。研究方向:皮具產品設計與專業人才培養。(廣東 廣州/511483)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編號12A126);2013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30101032)摘要:本文闡述皮具設計專業如何依據珠三角皮具產業集群化特點,及其在全球皮革產品的出口優勢,建設“立足本地中小皮具企業、服務國際皮具市場、集地方產業與國際資源為一體”的國際合作型皮具設計專業,并通過探索利用國際優質資源,結合地方產業背景,建立了“學校課堂+企業車間+皮具市場”三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為珠三角皮具企業培養了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高技能設計人才。
關鍵詞:國際合作型;皮具設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034-03我校皮具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新興的專業已逐漸擁有自己的特色,并于2011年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列為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國際合作型特色專業。在建設特色專業的過程中,我校根據國際皮具市場趨勢和珠三角皮具行業的發展要求,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國際市場意識和為客戶服務的設計觀念, 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職業素養, 建立學生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設計與功能相結合、工藝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理念, 提升學生的設計方案與產品生產的轉換能力、產品設計與市場需求的結合能力、國內制作與國際項目的接軌能力, 把皮具設計專業的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國際市場意識、懂工藝、會制作的原創型皮具設計人才”,為珠三角皮具企業的產業升級、品牌建設及產品的國際化提供人才保障。本文就國際合作型皮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做以下闡述: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內容
1.創新校企合作機制,吸引企業與學校共建專業
樹立“企業為先、學校為重”的理念,探索“用學校軟實力服務企業為先,引企業生產技術建設學校為重”的機制。學校通過為企業開發皮具時尚產品的款式與樣板、為企業提供流行趨勢咨詢、為企業開發皮具設計專利等軟實力的服務,使學校成為企業效益的“增長點”;企業則為學校提供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技術嫻熟的技師、身經百戰的市場經理等一線教師,為專業提供設備齊全的生產車間,使皮具設計專業成為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的專業。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多渠道人才培養途徑
根據皮具設計專業的建設目標要求,建立學校課堂、企業車間、皮具市場三方面的培養途徑。在學校建設具有理論、技能、制作“一體化”教學功能的皮具設計工作坊,推行工作制的教學方式,采用作坊課堂,把皮具企業的設計方案、設計制作、樣板開發與設計理論、設計訓練、制作技能相結合。
3.改革質量評價方式,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改變傳統的以學校終端考試、學生理論作答、教師紙面閱卷為主的評價方式。探索從教學環節控制、學習過程考核、質量成果體現等方面進行教學質量的評價改革,試行“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家長”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
4.實施中高職銜接,系統培養皮具設計人才
建立中職三年的基礎教育(技能基礎、英語基礎、道德行為)和二年高職的職業技能與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3+2”中高職皮具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統籌規劃中職與高職皮具設計專業建設目標,系統設計中職與高職的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優化課程結構與內容。
5.建立海外教學基地,組建具有國際化的教學團隊
建立與國外大學專業對接的海外課程教學基地,與國際培訓機構對應的技能培訓中心,與國際設計公司對口的海外實習基地;組建由國際皮具研究機構的專家、國外專業皮具設計公司設計師、國外專業院校的教授的國際化教學團隊。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
1.兩地教學、三方培養,推進校企合作
結合地方產業背景,利用沿海皮具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優勢,采用企業、學校兩地教學,通過學校課堂、企業車間、皮具市場三方面的培養途徑,初步形成了“課堂+車間+市場”三途徑的皮具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與國內外的皮具生產型企業、專業研究型機構、專業設計型公司、專業設計院校的產、校、研國際合作,有效推動了皮具設計專業國際化的建設進程。
2.作品、產品教學模式,強化實踐育人
根據皮具企業發展要求,通過行業的直接參與,改革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直接把皮具企業的設計方案、設計制作、樣板開發與學校的設計理論、設計訓練、制作技能等教學相結合,逐漸形成“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
3.工作坊、信息化教學,轉變培養方式
按照皮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改革傳統知識型的“多課程、小課時”的小而全課程體系,建立適應皮具工作過程的大模塊訓練課程為特點的課程體系,建設“理論教學+技能訓練+生產制作”三位一體的皮具工作坊。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搭建學校皮具設計教學與企業皮具產品開發的資源共享信息平臺,有效提升了信息化教學水平。
4.通過聘請、引入、培養,建設國際化教學團隊
·職教方略·國際合作型皮具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通過聘請國際皮具研究機構的專家、國外專業皮具設計公司設計師、國外專業院校的教授,引入國內皮具企業的設計師、高級技師、市場經理,培養學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學術帶頭人、雙師素質教師,組建了一支“高校名師+高級技師+公司經理”三結合的國際化教學團隊。逐步成為在一支在行業有一定影響的教學隊伍。
5.探索“3+2” 培養模式系統培養皮具企業人才
圍繞“珠三角”皮具產業對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皮具設計人才培養規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延續與銜接,建立“3+2”中高職銜接皮具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初步形成中高職銜接的皮具設計專業課程體系。
6.從過程考核到成果指標實施第三方評價
通過用人單位、行業協會、學生及家長從學習過程考核、階段性結果評價、質量成果指標等三方面進行教學質量的評價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對學生的就業率、對口率、企業滿意度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初步形成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創新點
根據皮具企業發展要求,通過國內外企業的直接參與,皮具設計專業已形成“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的主要創新點有:
首先,通過學校課堂、企業車間、皮具市場三方面的培養途徑,即在學校建設具有理論、技能、制作“一體化”教學功能的皮具設計工作坊,推行工作制的教學方式,采用作坊課堂,把皮具企業的設計方案、設計制作、樣板開發與設計理論、設計訓練、制作技能相結合,通過學校渠道重點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與素質。
第二,在企業設立教學車間、教學崗位,學生把學校學到的知識、技能,在課堂制作的設計樣稿、設計方案帶到車間、帶到生產線,向師傅學習技能、向工人學習技術,通過企業渠道提升學生的設計方案與產品生產的轉換能力、訓練學生的制作技能。
第三,利用沿海皮具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優勢,引入國際皮具設計公司、國際流行設計機構、國際皮具商品專業展會設計項目,在學校建立了“國際設計公司工作站”,開設了“國際課程班”,設立了“國際展會產品開發課程”,把國外的市場項目引入到教學內容中,把國外的設計理念引入到設計方案中,把國外市場的流行趨勢引入到設計產品中。通過國外市場渠道的學習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設計水平。
第四,皮具設計專業樹立“企業為先、學校為重”的理念,采取“用學校軟實力服務企業為先,引企業生產技術建設學校為重”的機制。學校通過為企業開發皮具時尚產品的款式與樣板、為企業提供流行趨勢咨詢、為企業建立皮具設計資源庫、為企業開發皮具設計專利等軟實力的服務,使學校成為企業效益的“增長點”,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五,皮具設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不僅在皮具設計人才的培養,還是在皮具產品的開發與專利轉換,以及國際流行趨勢的咨詢與國際設計理念,直至數字化設計庫建設等方面將對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皮具企業設計隊伍的壯大與水平提升,皮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皮具企業的數字化應用與技術升級,及國內皮具產品品牌價值的提升都會起著有效的帶動作用。
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足
1.專業建設仍跟不上國際市場對設計人才的發展要求
皮具設計專業盡管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在專業建設仍然還是按照珠三角皮具企業的崗位要求進行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種僅僅“跟從地方企業”的慣用模式來建設國際型皮具設計專業和人才的培養,顯然跟不上當今全球化設計市場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因為設計本身就是跟著“時代”“時尚”“時節”而發展的,設計語言是世界的,設計產品可全球共享共用,但設計品牌、設計企業、設計文化、設計元素卻是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因此,作為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建設和發展必須具有國際性,同時又具有地方性;培養的設計人才既是本地設計師,又能服務于國際市場的設計師。
2.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不夠完善,未形成有效的教學質量激勵機制
皮具設計專業近年有效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并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實施方案等教學文件。但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的實施要求,跟蹤評價、考核方式等方面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對于如何顯現教師的優勢、如何激發教師的工作狀態、如何激勵教師的競爭意識、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等機制建立不夠。
綜上所述,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有成效也有不足,在后續的改革與實踐中將依據“珠三角”皮具企業產業升級對設計人才的技能與素質要求,緊跟國際設計發展趨勢,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校從事皮具設計專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甚至引進海外高端的教學團隊來培養國際化的皮具設計人才,從而提高皮具設計專業的國際化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沈杰,茍中華.走出盒子——開放式國際工作坊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建筑學報,2008(7).
[2]劉禹,王來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01).
責任編輯何麗華
第三,利用沿海皮具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優勢,引入國際皮具設計公司、國際流行設計機構、國際皮具商品專業展會設計項目,在學校建立了“國際設計公司工作站”,開設了“國際課程班”,設立了“國際展會產品開發課程”,把國外的市場項目引入到教學內容中,把國外的設計理念引入到設計方案中,把國外市場的流行趨勢引入到設計產品中。通過國外市場渠道的學習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設計水平。
第四,皮具設計專業樹立“企業為先、學校為重”的理念,采取“用學校軟實力服務企業為先,引企業生產技術建設學校為重”的機制。學校通過為企業開發皮具時尚產品的款式與樣板、為企業提供流行趨勢咨詢、為企業建立皮具設計資源庫、為企業開發皮具設計專利等軟實力的服務,使學校成為企業效益的“增長點”,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五,皮具設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不僅在皮具設計人才的培養,還是在皮具產品的開發與專利轉換,以及國際流行趨勢的咨詢與國際設計理念,直至數字化設計庫建設等方面將對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皮具企業設計隊伍的壯大與水平提升,皮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皮具企業的數字化應用與技術升級,及國內皮具產品品牌價值的提升都會起著有效的帶動作用。
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足
1.專業建設仍跟不上國際市場對設計人才的發展要求
皮具設計專業盡管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在專業建設仍然還是按照珠三角皮具企業的崗位要求進行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種僅僅“跟從地方企業”的慣用模式來建設國際型皮具設計專業和人才的培養,顯然跟不上當今全球化設計市場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因為設計本身就是跟著“時代”“時尚”“時節”而發展的,設計語言是世界的,設計產品可全球共享共用,但設計品牌、設計企業、設計文化、設計元素卻是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因此,作為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建設和發展必須具有國際性,同時又具有地方性;培養的設計人才既是本地設計師,又能服務于國際市場的設計師。
2.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不夠完善,未形成有效的教學質量激勵機制
皮具設計專業近年有效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并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實施方案等教學文件。但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的實施要求,跟蹤評價、考核方式等方面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對于如何顯現教師的優勢、如何激發教師的工作狀態、如何激勵教師的競爭意識、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等機制建立不夠。
綜上所述,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有成效也有不足,在后續的改革與實踐中將依據“珠三角”皮具企業產業升級對設計人才的技能與素質要求,緊跟國際設計發展趨勢,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校從事皮具設計專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甚至引進海外高端的教學團隊來培養國際化的皮具設計人才,從而提高皮具設計專業的國際化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沈杰,茍中華.走出盒子——開放式國際工作坊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建筑學報,2008(7).
[2]劉禹,王來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01).
責任編輯何麗華
第三,利用沿海皮具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對接優勢,引入國際皮具設計公司、國際流行設計機構、國際皮具商品專業展會設計項目,在學校建立了“國際設計公司工作站”,開設了“國際課程班”,設立了“國際展會產品開發課程”,把國外的市場項目引入到教學內容中,把國外的設計理念引入到設計方案中,把國外市場的流行趨勢引入到設計產品中。通過國外市場渠道的學習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設計水平。
第四,皮具設計專業樹立“企業為先、學校為重”的理念,采取“用學校軟實力服務企業為先,引企業生產技術建設學校為重”的機制。學校通過為企業開發皮具時尚產品的款式與樣板、為企業提供流行趨勢咨詢、為企業建立皮具設計資源庫、為企業開發皮具設計專利等軟實力的服務,使學校成為企業效益的“增長點”,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五,皮具設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不僅在皮具設計人才的培養,還是在皮具產品的開發與專利轉換,以及國際流行趨勢的咨詢與國際設計理念,直至數字化設計庫建設等方面將對廣州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皮具企業設計隊伍的壯大與水平提升,皮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皮具企業的數字化應用與技術升級,及國內皮具產品品牌價值的提升都會起著有效的帶動作用。
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不足
1.專業建設仍跟不上國際市場對設計人才的發展要求
皮具設計專業盡管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在專業建設仍然還是按照珠三角皮具企業的崗位要求進行人才培養的定位,確定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種僅僅“跟從地方企業”的慣用模式來建設國際型皮具設計專業和人才的培養,顯然跟不上當今全球化設計市場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因為設計本身就是跟著“時代”“時尚”“時節”而發展的,設計語言是世界的,設計產品可全球共享共用,但設計品牌、設計企業、設計文化、設計元素卻是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因此,作為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建設和發展必須具有國際性,同時又具有地方性;培養的設計人才既是本地設計師,又能服務于國際市場的設計師。
2.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不夠完善,未形成有效的教學質量激勵機制
皮具設計專業近年有效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作品(原創設計)→產品(開發制作)→商品(國內外市場)”三遞進的教學模式,并制定了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實施方案等教學文件。但在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的實施要求,跟蹤評價、考核方式等方面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對于如何顯現教師的優勢、如何激發教師的工作狀態、如何激勵教師的競爭意識、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等機制建立不夠。
綜上所述,國際合作型的皮具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有成效也有不足,在后續的改革與實踐中將依據“珠三角”皮具企業產業升級對設計人才的技能與素質要求,緊跟國際設計發展趨勢,加強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借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經驗,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專家學者來校從事皮具設計專業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甚至引進海外高端的教學團隊來培養國際化的皮具設計人才,從而提高皮具設計專業的國際化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沈杰,茍中華.走出盒子——開放式國際工作坊的教學理念與實踐[J].建筑學報,2008(7).
[2]劉禹,王來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01).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