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新一代領導集體成立后,立即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對當代中國政治建設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從政治合法性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實現了政治合法性的規范主義和績效主義的有機統一。本文從政治合法性的基本內涵、群眾路線的歷史源流以及群眾路線與當代中國政治建設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關鍵詞:政治合法性;群眾路線;政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D6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6-0036-05
收稿日期:2013-11-28
作者簡介:丁冬漢(1972—),男,湖南石門人 ,復旦大學政治學博士研究生,上海外國語大學社科部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外政治制度。
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國家政治建設上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偉大勝利的基礎,也是新的時代環境下中國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政治合法性是國家政治建設的基礎要素。政治本質是一種公權力對個體、群體行為的規范與干預。為什么個體和群體愿意接受、支持某種公權力的規范和干預呢?這就是政治合法性問題。與軍隊、警察、法院等“硬體制”相比,政治合法性更多地是指民眾對政治權力的心理認同,即認為某種政治領導權力能接受且應該接受。政治合法性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將物理力量作為權力的源泉,而是將它與道德思想、道德力量以及權利、正義和理性的思想相聯系?!保?](p205)
合法性問題與國家誕生相伴而行。如《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里的“祀”指祭祀,“戎”指戰爭。在當時的情況下,戰爭是國之大事,這比較容易理解,但為何祭祀也是國之大事?祭祀“天”與“祖先”,就是為了證明政權的合法性。從政治思想史看,最早把合法性作為一種政治建構理論提出的是馬克斯·韋伯,他把合法性與領土、對暴力的壟斷并列為現代國家三要素。韋伯說,“一切權力都要求為自身辯護”,“一切統治都試圖去喚醒和培育人們對其合法性的信念。”[2](p73)德國政治學家施密特也認為,“無論國家行政、教會及任何其他機構,抑或大工業和大型軍隊——所有一切都必須運作,而運作模式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合法性。合法性并非無足輕重的表面文章,而是在緊要關頭方顯其強大?!保?](p18)
一、政治合法性的兩大基本類型
從民眾政治認同的角度看,政治合法性可分為兩大基本類型:規范主義和績效主義。
規范主義認為,民眾對某種政治權力的認同,治理績效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強調的是政治權力來源的程序合法性,如歐洲過去王權的“君權神授”以及近現代的選舉形式等。西方政治有強調政治合法性的傳統,即“教(會)皇授權”和“王家血統”。如英國歷史上雖然國王經常更換,但有一個根本原則不變,就是必須有征服者威廉即“諾曼公爵”的血統。盡管克倫威爾在1642年后取得了“護國主”稱號,但他無法稱王,他死后其兒子的繼位也迅速被推翻,被查理二世所取代。法國大革命后,拿破侖通過武力稱帝,也不被歐洲其他王室所承認。17世紀開始的啟蒙運動理論認為,世界受一個統一的、永恒的自然法則所支配。人類運用理性可以發現和理解這一法則,如果按照其規定來安排社會,這個社會將獲得自由和幸福。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以英、美、法等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政治合法性的強調逐漸演變為強調政治權力來源的程序合法性,主要形式就是定期“選舉”。將“選舉”作為政治權力合法性的主要形式,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個重要發明。國家作為一種政治權力無疑具有階級性,但資本主義國家巧妙地將這種階級性用選票給隱藏起來,使國家權力獲得了形式上的中立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創造。雖然選舉能被操縱,具有相當大的欺騙性,但相對于過去以赤裸裸的武力或者血緣出身來決定執政者,不能不說是人類政治發展的一大進步??冃е髁x主要依據政治權力運作的治理績效來獲得民眾的認同與支持,即根據政治權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來評判其合法性。
如果說西方政治合法性有規范主義的傳統,那么中國傳統政治合法性則是由績效主義主導的,主要體現就是“民本主義”。在傳統王朝更替中,一個王朝能否得到民眾的支持,核心不在于其統治權力從何而來,而在于其能否穩定社會秩序,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如“解民于倒懸”、行“仁政”等。這種“民本”思想與王朝的“天命”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有學者說:“在中國,天子并不能自動代表天,代表天的只能是萬物構成的‘天元和人民構成的‘人元。所謂‘王者,往也,天下所歸謂之王。就是說,只有祭天奉元,養成萬物,為民擁戴者;只有化生萬民,解民于倒懸者,故而方才能稱‘王,稱天子。……在中國,檢驗政治好壞的標準,并不是一般的維護和維持秩序,而是‘化生,即關懷和回應民生疾苦?!谥袊?,政治凡符合百姓的好惡,凡回應民生的疾苦,這就是符合‘天道的‘正道,這就是好的政治。”[4](p374)通過治理績效和王朝治理“化生”的結合,政治合法性的績效主義也具有了一定的規范主義內涵。從“天道”的規范價值轉向基于績效的“化生”,與“以周代商”息息相關。周作為一個部落建立的王朝取代商,其合法性從“天道”的規范主義來看,這種取代的政治合法性存在問題。因此,周將自己的合法性建立在商紂王暴虐統治而失去民心的基礎上,即將政治權威的來源從“天道”價值的絕對規范轉向相對的治理績效?!疤烀鼰o常”的歷史主義使得“民聽、民視、民命”成為權力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為基礎,皇權(王權)并不是西方“君權神授”意義上的絕對主權者,而是“天”的“托管人”,這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根本。
二、政治合法性的長處與缺陷
規范主義的長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治合法性權威的獲得來自于民眾認同和社會約定的程序,即使是執政者能力平庸,甚至執政績效較差,但由于社會各種博弈已經在議事程序中得到表達和傳播,消減了社會沖突,也有利于抑制大規模社會暴力的產生,有利于社會穩定。二是由于社會力量針對政治權力的程序性博弈需要具體的制度構建,這就為一個相對強勢的民意代表機構(立法機構)的出現創造了可能,在今天的主要體現就是議會體制。三是由于政治權力受到各種社會力量的程序性博弈制約,這就為法治發展留下了空間,因為政治權力獲得的程序性博弈需要司法這個“裁判者”,這樣,就能夠較好地抑制專制集權。
規范主義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是導致社會利益結構的固化。在歐洲“君權神授”時期,教會為王權、封建貴族提供政治、經濟特權世代傳承的宗教合法性,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固化體制。而現代的選舉形式則提供了另一種更隱蔽的利益固化體制。在選舉體制下,社會強勢階層通過自己所擁有的金錢、組織等優勢左右和操縱選舉,扶持對自己有利的政治力量上臺,弱勢群體的利益被漠視。號稱“民主”的美國就是典型。美國是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但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均,社會塔尖的1%控制了40%的財富,美國是1%的民有、民治、民享,而出現如此巨大分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所有美國參議員和大多數眾議員赴任時都屬于1%塔尖的跟班,靠塔尖1%的錢留任,他們明白如果把這1%塔尖服侍好,則能在卸任時得到犒賞?!保?]二是強調程序公正和過程公正,但即使程序和過程都是公正的,結果也可能不公正。這就像把狼和羊放在一起競爭,程序是公正的,但結果肯定不公正。有學者指出,“程序公正不等于公正的程序,將程序公正絕對化,會導致一種陳腐而翻新的歷史現象,這就是‘程序剝奪。提倡程序公正的強者,往往通過對資源和權力的壟斷,而壟斷程序的設計和規則的制定,操縱程序本身,使自己的利益在這種不公正程序中體現,然后通過程序公正來實現?!ㄟ^‘程序公正來實現‘不公正的程序……是一種強大就是合理的理論?!保?](p36)三是在社會結構原始、落后的情況下,這種早熟的程序合法性形式會強化原有落后的社會結構,阻礙國家向現代政治邁進。程序是政治的規則、技術,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民眾權力的本質。規則、技術是由人來運作的,如果忽視了基本的績效追求單純強調程序,就會舍本逐末。這就是今天很多國家如印度、菲律賓等在所謂“民主、選舉”旗號下,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只要合乎程序,社會權貴階層就心安理得,而普通民眾也對此麻木、茫然無計的原因。四是即使執政者通過公開競爭由民眾選出,民眾可在不同候選人之間進行選擇,但事先的程序組織卻總是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這種程序組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選舉結果。選舉的公正永遠只可能在既定的程序中公正,如果程序的構建不追問基本的績效,這種程序注定只能是被操縱的工具,而被淪為少數人長期把持政治權力的“合法性面紗。”
績效主義的優點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對落后社會結構的改造,推動經濟發展,給國家帶來巨大進步。比較關注民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利益。二是績效主義作為政治權力合法性的基礎,強調政治權力要直接為民眾利益服務,民眾要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績效主義的合法性直接、鮮明,但其存在的缺陷也不容忽視。一是績效主義往往以強化政治權力對社會、經濟的掌控為基礎。這可能體現在政黨如革命性的政黨或者官僚政府如普魯士帝國時期的德國、民治維新后的日本等等。這種政治權力的授權較少通過程序性的社會力量博弈來體現,當治理績效下降,特別是面臨危機時,民眾就會遷怒于執政者和整個體制,前蘇聯就是典型。此外,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因教育的相對普及和素質的提高,也會對政治權利提出進一步的訴求。二是在績效主義主導下,往往是行政權力強勢,民意代表、司法等力量被弱化,官員在行使權力時往往只受到自上而下的層級制約,而缺少民意代表機構、社會力量、司法力量的制約,民主淪為官員“為民做主”,使腐敗日益嚴重。這在前蘇聯以及1990年前的東歐國家都有所體現。
三、群眾路線:績效主義與規范主義的有機統一
從前面論述可見,政治合法性建構的兩大類別——規范主義和績效主義都有優缺點。對政治領導者而言,最好的政治合法性建構應該是根據自己的現實國情實現兩者的有機統一。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兩者有機統一的很好體現。從表面上看,中國共產黨取得民眾支持的政治合法性是基于其治理績效,然而從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角度來分析則并非如此。因為,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既繼承了我國歷史上基于績效的民本主義,又超越了民本主義,具有規范主義的內涵,可以說是實現了績效主義與規范主義的有機統一,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同和支持。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強調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規范主義強調的政治權力來源合法性,即政治權力來源于民眾;另一方面,群眾路線又以提高民眾生活水平,體現人民根本利益為宗旨,這又體現了績效合法性。同時,群眾路線又摒棄了西方規范主義“選舉”形式的虛偽以及固化落后的社會結構等弊端,有利于避免績效主義,官員“為民做主”甚至異化為“魚肉百姓”等弊病。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才能建立新中國,實現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國家的繁榮穩定。
“群眾路線”最早由李立三提出。1928年,李立三在與江浙地區黨的負責人談話時指出,“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盡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 1929年,在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也強調了群眾路線,如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給養及軍需用品問題也要“漸次做到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1929年,毛澤東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指出: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保?](p546)抗日戰爭時期,群眾路線開始不斷趨于完善和成熟。1943年,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對群眾路線進行了精辟概括:“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保?](p854)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又進一步闡述了群眾路線:“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保?](p960)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劉少奇在《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p>
群眾路線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也在“蘇維埃”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的“邊區政權”建設中不斷發展壯大。這充分證明了群眾路線這一合法性形式符合中國國情。在群眾路線的指引、感召下,中國共產黨迅速建立了一個全國性的、完善的政權體系。
四、群眾路線與當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群眾路線實現了績效合法性和規范合法性的有機統一,但必須認識到,政治合法性是一個動態過程。西方政治理論家杰克曼說:“政治體制的合法性不是作為一個純粹的自律機制可以簡單地創造、處理并聽任自己獨立運作的東西。相反,合法性是一個需要掌權者自覺地加以關注和審視的東西。”[10](p126)群眾的意愿與利益是動態的,群眾路線要真正得到落實和堅持,中國共產黨就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審視和改進,否則群眾路線就可能被淪為口號而空泛化,因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當代中國政治建設,群眾路線必須與時俱進。
建國60多年的歷史證明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認同度,而如何獲得高度、持久和穩定的執政認同,是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使黨的群眾路線永葆青春活力。
建國之初,中國共產黨成功實行了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濟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79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形成后,果斷提出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指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巨大成就,使民眾對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認同再次空前提高。[11](p194)從表面上看,這是經濟發展績效使民眾滿足感增強所致,但從本質上看,則是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新的定位。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系統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和“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了群眾路線所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主旨。黨的第三、四代領導集體繼承和發揚了群眾路線這一傳統。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理念,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并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共產黨堅持了群眾路線這個根本原則,但也必須看到,在具體的治理實踐中,還是出現了很多與弱化、虛化甚至違背群眾路線的現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個體的個人利益意識普遍覺醒,社會思想日益分化、復雜,群眾路線面臨“眾口難調”的現實困境。無論是規范主義還是績效主義的合法性都會有所下降。如在社會財富分配上,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引起了很多民眾的不滿;市場經濟帶來社會階層分化,但相對弱勢的社會階層利益沒有得到較好的維護;特別是少數黨的領導干部貪污腐敗以及民眾反映強烈的“三公”消費居高不下等問題,都嚴重損害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從執政伊始就非常重視群眾路線,把群眾路線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并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在執政理念上進一步強化群眾路線。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首次將群眾路線提高到“黨的生命線”的高度。2013年6月18日,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實現人民的利益,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是衡量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否正確的最高標準。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所有工作的生命線。”群眾路線“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逼浯?,在具體施政措施上更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新一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能搞形式、走過場。特別是在制度建設方面要真正拓寬群眾反映問題、訴求愿望的渠道。如在反貪腐方面,不僅嚴懲貪腐官員,中紀委還開設了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這對貪腐官員形成了極大威懾。最后,進一步推動深化改革,在改革中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在健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方面強調:改革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边@是對一些地方政府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實行所謂“經營城市”發展道路的糾正。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中方面強調: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
總之,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切入點,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再一次強化和踐行了中國共產黨對廣大群眾的承諾,而構建轉變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抓住了今天中國政治建設的核心,對提高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以及執政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弗朗索瓦·基佐.歐洲代議制政府的歷史起源[M].張清津、袁淑娟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怡.憲政主義:觀念與制度的轉捩[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劉小楓選編.施密特與政治的現代性[M].魏朝勇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第三版)[M].九州出版社,2011.
[5]斯蒂格利茨.1%的“民有、民治、民享[J].名利場,2011,(05).轉引自《環球時報》,2011-10-18.
[6]黃樹東.大國興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線之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7]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M].人民出版社,1983.
[8][9]毛澤東選集[C].人民出版社,1967.
[10]杰克曼.不需要暴力的權力[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牟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