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設計成為解決人的基本需求和發展需求的有效手段,現代設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設計創意外,還應注重以人為本和其中的文化內涵。并且隨著設計的發展,設計“以人為本”的產品,逐步從功能上滿足擴展為精神上的滿足,實現形式與情感的融合,達到通過設計來表達思想、歌頌情感,激發人內心的共鳴的目的。
關鍵詞:設計;以人為本;文化內涵
設計與繪畫不同,設計并不是為了突出自我的情感的藝術,其作為人類活動,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一個好的設計首先考慮的對象就是“人”,并應該面向所有人,不能局限為少數人服務,因此設計是一門為人造物的藝術,是以“人”為核心的藝術,在設計里面除了做到功能與形式相統一外,還應當注重其中的文化內涵,并且引發人的情感共鳴。
1 什么是設計
(1)設計的發展歷程。設計的起源來自于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工藝——石器制造。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的生產力得到了提高,生活需求也在不斷上漲,為了適應生存的需要,從而將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天然材料加以加工制造,這是我們所說的“設計”,也就是石器的制造,是以原始功能主義造物為最高的原則。而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藝術的形式也相對日趨成熟,出現了許多圖騰符號樣式的裝飾形式,這些圖騰符號裝飾的產生都反映出當時的人們的審美意識的萌動以及對美的創造。18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重要變革,它使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從而導致美術與產品的分裂,英國和其他國家的設計家希望能夠通過復興中世紀的手工藝傳統,因此就引發了19世紀下半夜起源于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運動呼吁恢復傳統手工藝,呼喚工藝與美的統一,否定了大工業化與機械生產,設計的產業化也逐漸形成。19世紀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成立標志著現代設計的誕生,設計學科逐漸形成,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設計師以及設計公司也慢慢產生,至此設計也開始逐漸的職業化。1979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中國的設計也逐漸與國際接軌。
(2)設計的本質。原研哉在其《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說道:“設計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其落腳點更側重于社會,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本質。”這句話其實就道出了設計是一門為人造物的藝術,是以“人”為核心,也就是說設計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在以人為本的設計中,把設計放在改造自然和社會、改造人類生存環境的高度加以認識,要使產品盡可能具備更多的易為人們識別和接受的信息,提高其影響力,以人為本的設計強調了“人”的中心位置,把人的需要看作產品設計的靈魂。設計需同時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一個好的設計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功能與審美的結合、藝術與科學的結合、需求與引導的結合以及創造與感知的結合。在這方面,日本的設計很多都有獨到的設計匠心,充分發揮了為人設計這一宗旨。日本設計師曾發起過針對兒童進行的工業設計活動,使產品具有獨特的功能和兒童喜愛的外形,讓兒童受到教育并健康成長,在這個設計中,他們稱這種設計是“進行教育的設計”,在這里,設計已成了帶有神圣責任感和教育職能的社會引導行為。
2 設計文化
文化,一直與設計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馬克思韋伯說過:“人是懸掛在他自己所編制的意義之網?!痹O計將人類的精神意志體現在造物中,并通過造物具體設計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載體。一切文化的精神層面、行為層面最終都會在人的某種生活方式中得到體現,即在具體的人的層面得到體現,所以說設計在為人創造新的物質生活方式的同時,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克利福德格爾范在其《文化的解釋》一書中提到:“人生的過程不斷假設意義,文化表示的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前后相襲的概念,借比人們交流、保存和發展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痹O計的符號系統可以作為一種形式、媒介、工具、需求以及表現來成為一個設計產品的傳達其設計信息與設計觀念的物質載體。設計符號具有構型功能,即賦予無形的人類的情感經驗、精神風貌等設計理念以形式,從而便于人們的感性知覺和觀照。而文化意義的解釋模式則是通過母題、故事、象征、意識形態、歷史遺跡文化生產的領域表現出來。設計的符號系統和文化意義的解釋模式是個性與共性的區別,二者的關系可以是融合為一的,但也是突出形式本體,剝離于意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
3 設計中的靈魂如何體現——設計中的文化
當代設計中普遍存在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分離,作品形式過渡、作品內容蒼白,作品內容無法通過形式有效表達等問題,當設計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分離后,最后就是導致設計作品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設計作品無靈魂、無創新、無亮點以及無思想。那么設計中的靈魂該如何體現,設計中的文化就是我們最重的一個觸點。
設計中的文化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外化為我們的“五覺”——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味覺,內化為:思想、哲學、理念、倡導、自覺以及感悟。外化的“五覺”可以說是用具體形式表現抽象內容,設計的形式是內容的載體,是可以感知的藝術語言。而設計中的文化內化的內容則屬于思想意識范疇,蘊涵豐富的精神欣賞價值和思想觀念,既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求,又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
靳埭強先生設計的中國銀行行徽, 運用古錢幣與漢字結合, 象征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現代化銀行服務,方孔圓錢是中國古錢幣特有的形式,意為招財進寶,明清用連圓的雙錢諧音雙全, 組成福壽雙全等吉祥圖,靳埭強先生深知其中的含義, 所以用銅錢象征金融機構和慈善基金,在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賦予舊圖形以其新的含義。設計在一定意義上是文化的承載體,設計的產品中不僅要有現代科學的嚴謹成分,更要有文化的養分,設計里面所蘊含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特質,而文化的各種特質在設計的各個作品中也得以完整的體現。凡是優秀的設計,總是隱含著深刻地文化內涵,文化是設計的內涵,設計的真正價值在于它蘊含的文化價值。
4 設計中人文內涵的體現
真正的好的設計是打動人的,它能傳遞情感、勾起回憶、給人驚喜,好的設計就是一首關于人生的詩,它會真正把人們帶入深層次思考的境地。將人的情感與文化融入設計中,設計物就不再是單純的沒有感情的物體,其親和力就會大大增強,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也會與人們產生情感交流。
在設計中體現人文內涵能有效地傳達受眾的興趣、品性,甚至人生觀、價值觀等信息,把對人們情感的關注融入設計當中,以有形的物質形式表達出了無形的寓意,使受眾通過接受這些設計,能感受到其中“情感”,并且其逐漸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傊?,一個好的設計應體現出人的情感與文化的融合,既能體現出設計價值的增值,也能為人們創造出一種“詩意”的境界,最好地表現出現代人對美好愉悅的、溫暖愜意生活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 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譯林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李玥(1991—),女,湖北荊州人,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