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寒青
摘 要:當前,專業學位碩士規模逐年增大,其中藝術碩士群體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其就業能力優勢與劣勢并存。在畢業生總量壓力和結構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培養單位必須貼近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的薄弱能力進行特訓,才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藝術碩士畢業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藝術碩士;就業能力;個性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簡稱 MFA(Master of Fine Arts),自2005年設立、2006年試點,2009年進入全日制培養軌道,并逐年擴大規模,涉及了音樂、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美術、藝術設計等學科領域。全日制藝術碩士作為藝術類最高層次的應用型專業人才,其設立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協調畢業生能力與就業市場的需要。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學生入學就是為了拿到學位,順利就業。而分析2013年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美術、藝術設計、廣播電視四個藝術碩士專業的就業情況,發現他們年終就業率比較高,但是初次就業率及年終簽約率均比較低。因此,必須把就業當作人才培養的出發點歸宿點,設法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解決就業問題。
1 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結構
就業能力一詞從20世紀5O年代提出,到20世紀9O年代,已得到了廣泛運用。英國學者李?哈維(Lee Harvey)將其定義為“一種展現某種畢業生特質的習性,這種習性是雇主所期望的,且在雇主認為這種特質會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益處甚至是必須的。”[1]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就業能力的論述側重點不同,用人單位、高校、學生本人等對于就業能力的理解也存在較大差異。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David C.McClelland)1973年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將人的個體素質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知識、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現,比較容易掌握和測量,并且可以在短期內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獲得提升和發展;后者包括社會角色、自我認知、品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的行為表現起著關鍵性作用,深刻影響冰山的上層。[2]
根據冰山模型理論,結合國內學者的相關論述,可將畢業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分為5個一級指標與20個二級指標:第一,職場基礎能力。包括團隊協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公文寫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二,專業能力。包括獲取相關職業技能證書能力、自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與學業成績。第三,差異化能力。包括文藝特長、外語特長與體育特長。第四,求職技能。包括面試技巧、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就業觀念、簡歷制作水平。第五,職業道德水平。包括誠信意識、組織忠誠度、工作責任心、品德修養。
2 藝術碩士就業能力分析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是為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培養各類特定職業專門人才設立的,其中藝術碩士跟其他專業碩士相比又有更多的特殊性,分析其就業能力可看出,他們往往積極與消極態度交錯,優點與不足之處并存。
(1)注重自我發展,忽視職場基礎能力的培養。受個性化創作培養方式的影響,藝術碩士往往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獨特的創造能力以及浪漫的內心情感和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他們會比其他專業學生更有表現欲,更爭強好勝,更強調自我價值,更容易沖動和情緒化。這種鋒芒畢露的習慣容易導致自我評價過高,很難聽取他人意見,增加其人際交往的難度,缺乏團隊協作能力及受挫時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他們的公文寫作等能力也較弱,很難適應一些體制內的工作風格。
(2)注重實踐能力,忽視其他專業能力的提高。藝術碩士通常在入學前就接受過很多專業培訓,具備一定的相關專業技能,入學后又熱衷于進一步的專業學習和實踐,如排練歌舞劇目、拍攝影視作品、舉辦展覽演出等。但這種積極的態度經常僅限于對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理論素養的累積,從而導致思辨性不強,思考問題不夠深入,功利心理和浮躁風氣盛行,畢業后可能成為一名上手很快但缺乏后勁的技術性人才,而不能將藝術深度廣度發揮到極致。同時,藝術碩士往往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特別是英語、計算機水平等比較差,因此在求職中能夠證明自己實力的硬件證書不多。
(3)強調理想主義,忽視職業規劃和觀念調整。藝術碩士學費較高,學習用品如攝像機、樂器、顏料等價格也不菲,甚至在服裝、化妝品等方面的消費也比其他專業學生更高。這些學生大多家庭條件比較富裕,自身外形條件比較好,奉行“藝術就是激情”,考慮問題時容易忽視現實基礎。因此,相當一部分同學習慣了物質層面的享受,關注于站在聚光燈下,學習上缺乏理性的奮斗目標,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對前途沒有深入思考。他們在求職面試環節能夠更自信得體、占據優勢,但就業觀念上卻只想留在藝術市場廣闊的大城市,不愿去基層或條件艱苦的地方,找不到理想工作寧可漂泊著不就業。
(4)強調自由主義,忽視組織紀律和集體責任。藝術碩士大多有長期在外兼職的經歷,甚至從小就離家求學在各種培訓機構穿梭,接受的培養方式也比較寬松靈活,獨立意識和動手能力比較高,自主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也比較強。但這也給他們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缺乏自制能力,學習自由散漫,經常遲到曠課早退;缺乏組織紀律性,生活作風懶散,不服他人管也不善于管他人;缺乏集體責任感,較少參與社會事務,不被周圍環境認可就會轉移陣地頻繁跳槽。
在上述就業能力評價體系中,藝術碩士的專業能力是核心,受到用人單位、高校以及學生本人的高度關注;職場基礎能力是必備技能,也受到高校與用人單位的普遍重視,但學生本人重視度不夠;差異化技能隨著用人單位對招聘崗位專業化要求的不斷提高,對藝術碩士的作用有限;而求職技能的重要性則由技巧性能力轉向了規劃能力等。
3 提升就業能力對策建議
當前,社會上對藝術碩士畢業生存在一些偏見,認為他們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不如學術型碩士,藝術碩士承受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如福建師范大學2013屆藝術碩士畢業生中,僅有6%成為公務員、選調生,34%進入事業單位(幾乎都是各類高校),國企、自主創業的比例很低。但與此同時,有81%的人選擇了省會城市,16%的人留在了地級市。藝術碩士的培養最終要接受社會的檢驗,為了幫助學生獲得能夠經受檢驗的就業能力,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1)轉變傳統觀念,以“就業能力指導”代替“就業指導”。當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側重培養學生求職的應試技巧,職業生涯規劃以教授理論知識為主,這僅能達到部分就業能力評價指標的要求,尚無法全面提升學生就業能力。應當轉變指導觀念,將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開發擺在重要位置,將就業能力訓練滲入日常教學當中。同時,組建一支由碩導、輔導員、專任教師、用人單位主管等組成的就業工作隊伍,共同推進學生素質拓展與就業能力培養,形成集體合力。
(2)深化學生職業認知,加強校企合作與溝通。很多藝術碩士缺乏正確的職業認知,學校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完善實踐基地機制,校企聯合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如聘請行業精英擔任導師,根據就業崗位的工作特點設計藝術碩士職業指向性課程,引導學生盡早了解職業特點。同時,在藝術碩士培養質量評估機制中,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程度等評價指標權重,根據反饋適時改進培養方式,實現畢業生與社會的銜接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