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彬
摘 要:音樂和舞蹈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但他們又有必然的聯系。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能直接和間接地反映出舞蹈作品內容。直接反映的是舞蹈肢體語言和音樂表達的共同情感。間接傳遞包括反常規特性和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有著音樂內容以外的特性。它們總是以情感的表達作為紐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服務于整個舞蹈作品。一個成功的舞蹈作品,需要肢體語言即舞蹈動作和音樂情感間的密切配合的,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關鍵詞:肢體語言;音樂情感;舞蹈作品;表達情緒
0 前言
舞蹈和音樂密不可分。人們常說:“舞蹈是看得到的音樂,音樂是聽得到的舞蹈”。是什么將舞蹈和音樂聯系起來呢?是情感!現代舞之母——鄧肯認為:“反借身體動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活動,都是舞蹈藝術”。我國現代戲劇家歐陽予倩認為:“舞蹈是單獨用動作來傳達感情的,它所表現的是……高度的感情集中”。[1]舞蹈是舞者用自身的肢體語言有感而發的情感表現。音樂是情感外化的產物。舞蹈和音樂都是情感的產物,當舞蹈和音樂情感碰撞時,會出現共同情感和不同的情感。所以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和音樂有著共同的表達情緒,肢體語言有著音樂情感非想象的內容。論文中將會就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產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展開論述。音樂和舞蹈的關系的論文比較多,但大多只談及廣義音樂和廣義舞蹈之間的聯系。就舞蹈和音樂情感的關系評論還比較空缺。就情感而言,將在論文中通過比較和舉例來說明它們間共同點和不同點。舞蹈雜志第九十六期《從音樂內容的角度談舞蹈內容》中提到音樂和舞蹈的關系,文中說舞蹈內容具有音樂內容中非想象的音樂性內容的特征的觀點,我基本贊同,在這基礎上論文增加了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有著音樂情感非想象的內容特征。
1 闡述舞蹈和音樂的關系
從具體的藝術實踐來看,舞中有樂,樂中有舞,是由來已久的舞蹈和音樂共存的表現。追溯舞蹈和音樂的起源,舞蹈和音樂是同步的,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在《樂記?樂象篇》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在漢代《毛詩序》中也講了這個道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
不管是古代的舞樂還是當今的舞蹈表演,從根本上來說,舞蹈與音樂都具有密切合作關系。首先,舞蹈離不開音樂,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甚至有這樣的說法:“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原蘇聯著名舞劇編導和舞蹈理論家扎哈諾夫也說過:“音樂——這是舞蹈的靈魂。音樂包含了并決定著舞蹈的結構、特征和氣質。”舞蹈首先是人生情感的一種藝術化表達。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中提到:“舞蹈是人的創造物,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形式,它以對象化的方式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而在人的本質力量中,情感的力量擁有其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因為‘人不僅在思維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1]其次,舞蹈和音樂互相影響。舞蹈中的肢體語言和音樂都是很富有情感的藝術,它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撞擊,通過舞蹈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和配合舞蹈音樂的渲染,從而產生激勵、啟迪等現實效應來激發觀眾的興趣與共鳴,使之愛上舞蹈、走進舞蹈,最后能夠用心靈去感悟舞蹈,從而實現觀眾和演員的互動性,更好地體現舞蹈藝術。一個完整舞蹈作品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巨大聯系。
2 舞蹈作品中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間的直接反映
2.1 肢體語言和音樂有著共同的表達情緒
在一個舞蹈開始時,肢體語言和音樂就開始同時表演了。兩者有著共同的表達情緒,音樂是悲的,舞者的肢體語言是憂傷的。或者音樂是喜慶的,舞者的肢體語言是開心的。在很多舞蹈節目中給人的感受就是如此的。例如,在很多歡慶的舞蹈中,為表現出熱鬧的氣氛,舞者手里往往會拿著喜慶的道具如扇子、手絹、紅綢等等,舞者的肢體語言也是相對喜慶雀躍的動作,舞蹈音樂的選擇也是絕對的喜慶。在歷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場舞蹈,都是以這種群體性,慶祝性為主導,營造出宏大的歡慶場面。人們在這種音樂和舞蹈的結合引領下,精神被提升至亢奮的狀態,為晚會的繼續進行做出感情鋪墊。只有在音樂和舞蹈的相互配合下,才能夠達到這樣的預期效果。這種舞蹈和音樂高度統一的直接表現就是踢踏舞了,這種舞比較為人熟知的就是藏族踢踏舞,美國踢踏舞,還有愛爾蘭踢踏舞,她們以自己的舞蹈和音樂高度統一來表達對自己民族的情感。如愛爾蘭踢踏舞。環球電影論壇《大河之舞》就是這樣評論的“如果說劇情和音樂是岸邊如畫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間川流不息的‘大河。”應該說《大河之舞》的舞蹈并不缺乏高超的技藝,擺脫了完全炫耀技巧的淺白,融入了愛爾蘭厚重的文化之中。它也是舞蹈在欣賞中被感知認識的又一次升華。在這樣單純的舞蹈和節奏中,你會突然像一個返璞歸真的孩童,迷失在一種原始而真實的初始情感中。” [9] 可以看出舞蹈中肢體語言和音樂是有著共同的表達情緒,相信大家在欣賞踢踏舞的時候,當一段富于動感、節奏明快的踢踏舞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在場的觀眾可能會有這樣一種現象,腳似乎被神奇的魔力控制著,隨著踢踏舞的動感節奏動起來了,自己無法控制。只有舞蹈肢體語言和音樂的有著共同的表達情緒,才能感動觀眾,調動觀眾的情緒,從而達到舞者和觀眾的互動性,這也許是舞蹈藝術的最高境界。
2.2 結構和情感的高度統一
舞蹈作品中舞蹈和音樂的高度統一還體現在編舞方法上。比如交響編舞作為一種編舞方法,是借交響樂的思維邏輯,用舞蹈特有的手段來達到和音樂的高度統一。這樣編出的舞蹈將會是結構、內容以及情感都是相互吻合的。在根據音樂創編舞蹈時,肢體語言是具有統一性主題的最小結構單位。肢體語言本身不需要完整,因為一個旋律或主題往往由一組肢體動作構成。在一部舞蹈作品中也有主導造型動機(過去有人稱之為核心動作或主題動作)和副動機。例如,伊萬諾夫在《天鵝湖》,舞蹈的經典不僅是編導者創造的,而且還是因為舞者精彩的肢體語言的表達。它們的完美結合,于是乎在人們欣賞《天鵝湖》交響樂的時候,對芭蕾舞《天鵝湖》有多多少少的映像,從而都會以舞蹈的欣賞方式去理解音樂的內涵。一個舞蹈作品中舞蹈動作和音樂的段式是一起配合的,他們表達的中心情感是相似的,或者是一致的。當今中國舞蹈為達到舞蹈和音樂的完美結合,很多作曲家為舞蹈譜曲。或者舞蹈編導根據舞蹈選用已成熟音樂作品。因為作曲家在根據舞蹈編導的意圖譜寫出舞蹈想要的音樂,作曲家他會根據自身的理解去為舞蹈譜曲,這就表明舞蹈和音樂將會配合的完美無缺,舞蹈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表達也會互相吻合。舞蹈和音樂都是高度的統一在情感的契領之下。在欣賞舞蹈作品時,音樂作為聽覺藝術有著提升和加深舞蹈內涵或情感的意義,而舞蹈作品中舞蹈肢體語言又有著進一步渲染音樂情緒,使整體情感氣氛提升到新的高度。這就是音樂和舞蹈在某種程度上的相輔相成和高度統一。
3 肢體語言和音樂情感的間接傳遞
3.1 肢體語言與音樂情感內容間的反常規性
美學家瑪克思德索認為音樂中的基本情緒是一種近乎生理的反應,并稱這種反映為“審美反射”。這種審美反射純粹是建立在音響對感官的刺激上直接感受到的。他有這樣一段描述:“當傾聽某種歌聲時,我們還沒有聽清歌詞與旋律,便覺得深受感動了,有些音色會使人立即興奮或松弛,也有些會使人狂怒,有時也會象微風一樣輕撫我。”這段話形象地說明了當人們的審美活動處在“審美反射”這一初級階段時,理性并沒有發生作用。[5]這種“審美反射”(即基本的情感)在舞蹈中比比皆是。這是音樂的直接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