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瑞
【摘要】 隨著國內外產品召回事件的日益增多,在引發人們深刻反思和爭論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現實問題。究竟是產品本身存在質量問題,還是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缺陷?文章通過介紹產品召回的概念及相關條件,以“瘦肉精”事件為例分析了雙匯企業產品召回的內部控制要素,指出內部控制缺陷極易導致企業產品召回。
【關鍵詞】 產品召回; 內部控制; 瘦肉精
中圖分類號:F272.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6-0091-03一、問題的提出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一個必備要素,有著真金白銀般的經濟價值。從福特汽車召回由于燃油滲漏問題的部分汽車聯想到豐田汽車“油門踏板”事件、普林斯通“輪胎”事件、美的“泥巴門”事件、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不得不引起人們對“產品質量問題頻發試問企業道德何在?”“為何‘十八道工序治不了一頭豬?”的深刻反思:是企業召回缺陷產品就解決了問題,還是從企業內部控制的缺陷著手?
二、雙匯“瘦肉精”事件
2011年3月15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每周質量報告》3·15特別行動——《“健美豬”真相》。據報道,河南孟州市、沁陽市、溫縣和獲嘉縣等地,用違禁動物藥品“瘦肉精”飼養“健美豬”,“健美豬”豬肉不僅賣到了很多菜市場,而且還堂而皇之的賣到雙匯集團下屬的濟源雙匯公司。這一事件暴露出養殖環節的監管漏洞,當地動物檢疫機構形同虛設。
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雙匯集團下屬的分公司,以生豬屠宰加工為主,擁有自己的連鎖店和加盟店。一直以來,雙匯集團堅持“十八道檢驗、十八個放心”,這樣的標語在濟源雙匯也是隨處可見,可是這樣的檢驗卻不包括“瘦肉精”的檢測。
2011年3月17日,雙匯集團召回濟源雙匯在市場上流通的產品,對濟源雙匯的部分高層予以免職。據了解,事發后,已召回肉制品2 000多噸、冷鮮肉70多噸,并有15人被依法查處。其中開除公職6人,免職4人,停職檢查5人,包括孟州、沁陽、溫縣的畜牧局局長。
三、產品召回的概念及相關條件
(一)產品召回的定義
產品召回(Product Recall)是指企業對已出售、有缺陷的產品進行回收處理的一種行為。企業的產品召回策略可以分為主動/積極和被動/消極兩類。主動召回策略是指企業積極配合相關政府部門對內部檢查中發現的有缺陷的產品進行召回。被動召回策略是指在接到消費者的投訴或抱怨后進行的產品召回,存在刻意拖延和試圖推卸產品缺陷責任之嫌。
(二)產品召回的條件
產品召回的條件,即確定產品是否存在缺陷問題,缺陷是產品被召回的基礎。有關法律規定,對有缺陷的產品理應無條件召回。英國1978年的《消費者保護法》認為,“如果產品的安全性沒有達到人們通常有權期望的程度,那么產品就存在著缺陷”。美國的《統一產品責任示范法》認定產品存在缺陷的條件為:(1)產品制造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2)產品設計上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3)未給予適當警告或指示,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4)產品不符合產品銷售者的明示擔保,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不安全性。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缺陷產品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不符合國家規定的相關安全標準。
(三)產品召回的利益相關者
在企業產品召回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投資者、政府監管機構、媒體以及社會公眾。首先,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利益要直接受產品召回的影響,如召回意味著批量產品質量缺陷并可能給消費者造成嚴重傷害,而召回所導致的成本和對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將可能導致股東價值的縮水。因此,消費者在召回中關注企業對自身利益的補償,并據此形成對企業的態度和產品的再購意愿,而投資者更重視投資回報的波動。政府、媒體和公眾在召回中受到的影響較為間接,但其利益要求也更為復雜多元。如政府的利益要求包括維護社會公眾安全、社會穩定以及企業正常經營;對于媒體,則一方面希望獲得更多信息,通過報道召回事件樹立其公信力,另一方面通過傳遞公眾意愿維護公共利益。
四、內控要素在“瘦肉精”事件中的分析
我國《內部控制規范》在借鑒美國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指出內部控制要素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本文就雙匯“瘦肉精”事件具體分析了企業內部控制要素。
(一)內部環境
內部控制環境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動力,是內部控制的基礎和核心。只有良好的內部環境,企業才能進行有效的內部管理。雙匯“瘦肉精”事件體現了雙匯集團薄弱的內部控制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董事長萬隆由于其突出貢獻,在公司內形成絕對權威,企業建立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形同虛設,不能發揮有效的監管作用。(2)單一的質檢部門。一旦質監部門出現失職瀆職,導致缺乏有效的再監管和督查,企業所定的標準很容易流于形式。據有關資料顯示,“瘦肉精尿檢”、生豬檢疫等如同走過場。為了防止檢查,有的時候竟然用人尿冒充,每頭豬平均二元錢就可以買到必用的三大證明(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運載工具消毒證明和五號病非疫區證明)。(3)企業文化流于形式。雙匯“瘦肉精”事件的發生如果說是管理層和公關處理的失敗不如說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失敗。雙匯的管理層口口聲聲“誠信立企、德行天下”,而下面的基層部門卻置若罔聞,放任“瘦肉精”一路綠燈??梢?,如果企業文化沒有深入人心的話,即使是其他軟硬件再完善、高級,也終究抵擋不住市場和良心的考驗。
(二)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只有有效識別內外部可能面臨的風險,企業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然。雙匯“瘦肉精”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企業內部控制中風險評估不到位,對于食品安全意識不夠。(1)肉制品加工企業的檢測指標存在嚴重偏差。雙匯集團一味強調瘦肉率的高低,忽視其所包含的對人體的有害物質,且沒有評估其中所蘊含的巨大風險,是得不償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2)“殺豬不養豬”的經營模式。由于養豬資產投入大且風險高、產量低等,雙匯采取“殺豬不養豬”的策略。這樣做眼前確實規避了不少風險,也使得整個成本下降很多,但卻陷入了更大的食品安全風險,且一旦爆發難以管控。(3)缺少重大風險預警機制。雙匯作為冷鮮肉行業的品牌代表,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瘦肉精”事件,卻沒能引起高度警惕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而是任由其發展,最終自食惡果。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重大風險預警機制,把風險扼殺在搖籃里,防微杜漸,才是企業長久生存之道。
(三)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指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及時有效的針對性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雙匯集團對風險識別不足必然導致控制活動的缺陷。首先制度執行力度不夠。按照濟源雙匯公司的規定,十八道檢驗并不包括“瘦肉精”檢測,而雙匯集團客服人員表示,集團檢測包括對“瘦肉精”的檢測。從中不難看出,雙匯集團在控制活動的執行方面確有很大的問題。其次推卸責任。事件發生后集團為濟源雙匯的檢測手續形同虛設向公眾道歉,但在多個場合,集團高管卻強調自己是“代人受過”,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生豬養殖業秩序混亂和動物檢驗檢疫標準過于寬松。雙匯在事情發生之后將責任撇清,把主要責任推給了養豬戶和國家的質檢漏洞等方面,這種愚蠢的行為無疑雪上加霜。再次公關處理能力不強?!笆萑饩笔录l生以后,面對錯誤,集團只是在媒體上發表了聲明,蜻蜓點水式的說了一下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以及對給消費者帶來的傷害表示道歉。從整個反應過程可以看出雙匯面對突發事件的措施、語言及行動不到位,并且反思不深刻,道歉不真誠。最后質監部門的瀆職。質監部門作為采購的后續部門,十八道檢驗卻不包括瘦肉精檢測,而問題剛好出現這漏網之魚上。
endprint
(四)信息與溝通
信息與溝通是企業及時、準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促使員工能夠有效履行職責。雙匯此次“瘦肉精”事件,表明企業內部缺乏有效及時的信息溝通。(1)信息傳遞不及時。濟源雙匯采購主管利用手中權力采購“健美豬”的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發現與處理,暴露出集團在信息傳遞方面存在漏洞。 (2)信息處理不當。集團與基層部門之間信息處理不一致,導致事件進一步惡化。雙匯集團在2010年至2011年2月期間已先后發現三起生豬添加瘦肉精的事件,但是沒有引起集團公司的高度重視。如果一開始集團公司就把“瘦肉精”事件提上日程,或許不會釀下后來的惡果。
(五)內部監督
內部監督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此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針對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及時加以改進。內部監督是內部控制執行的最后環節,“瘦肉精”事件表現集團內部監督執行不到位。(1)采購環節缺乏有效監控。由于消費者“挑肥揀瘦”的消費偏好使企業愿為瘦肉型生豬開出高價,在監管存在漏洞的情況下,利益誘惑使得一條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鏈條就此誕生。雙匯在采購過程中,采購人員肯定知道自己收購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豬,但是卻沒有阻止這種行為的發生,在利益的驅使下非但不制止喂養瘦肉精豬,反而高價收購“健美豬”,更促使了這一市場亂象頻發。(2)質檢部門管理和監測不到位。雙匯集團在實際操作中只檢測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種——鹽酸克侖特羅,因為五種檢測檢測成本高,所以就不檢測。事件被媒體披露后雙匯在其官方網站上第一次對外公布多份檢測報告,但是這些檢測報告均顯示只有鹽酸克倫特羅的檢測是合格的、理想的,而對于萊克多巴胺并沒有提及,“十八道檢測,吃放心肉”真的成了一紙空文,一句口號?!笆藗€放心”不禁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到底有幾分。
綜上所述,由于對產品生產的事前、事中控制不力,事后控制不到位,導致“缺陷產品”的產生,進而引起消費者不良反應,在輿論的巨大壓力下,最終導致企業不得不“亡羊補牢”,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利潤的損失,更使其蒙受巨大的信任危機。究其根源,還是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諸多缺陷。如今召回事件屢見不鮮,企業應及時轉變思維模式,不要圖眼前一時之利,應重視企業內部控制,從企業內部控制五要素著手切實做好控制工作,杜絕“毒奶粉”、“瘦肉精”等缺陷產品的再次產生,保證產品合格率,從而提高企業的形象和信譽。
五、結語
通過對雙匯“瘦肉精”案例的分析,揭示了產品召回與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指出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是企業應對產品召回必不可少的。雖然產品召回起因于企業,但是良好的應對也離不開企業,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是一種有效的監控手段,是保證企業有效運行的一個好的工具,能使召回風險降至最低,因此,企業設計并運行良好的內部控制是完善產品召回制度的一部分?!?/p>
【參考文獻】
[1] Siomkos G J,Kurzbard.The Hidden Crisis in Product-harm Crisis Management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 28(2):30-41.
[2] Souiden N,Pons F.ProductRecall Crisis Management:11Ie Impact on Manufacturers Image,Consumer Loyalty and Purchase Intention[J].Journal of Product Brand Management,2009,18(2):106-114.
[3] Chen Y,Gancsan S,Liu Y.Does a Firms Product-recall Strategy Affect Its Financial Value?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Alternatives During Product—harm Crise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11):214-226.
[4] 陳宏輝.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5] 陳棟.企業在危機公關中與媒體的角色博弈[J].經營與管理,2010(3):50-52.
[6] 張永欣,馬靜.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優化[J].會計之友,2010(3):12-1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