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德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學生成才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教師通過對數學教學的現狀進行探究,提出了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系列方法,希望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和運用能力得到全面地提高。
關鍵詞:數學教學;有效性;合理化
如何讓學生在快節奏、高壓力的學習生活中克服各種負面的情緒,并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既需要學生自身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教師施以積極的引導。下面,筆者將針對課堂教學實踐及學生實際情況,對數學教學提出可行性建議,以滿足學生成才的需求。
一、課堂教學實踐及學生實際情況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更多的是充當配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內容,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學生所吸收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對于部分不勤于思考的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對數學這一學科的興趣提不起來,可能導致惡性循環,越學越覺得數學枯燥無味,學習成績也隨之受到影響。此外,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習氛圍好的班級,各科的學習成績在年級中的排名往往是靠前的,可見集體與個人是相互影響的,教師既要注重學生個人的進步以推進集體的進步,也不能忽視集體對個人的反作用,在鼓勵個體進步的同時,要搞活集體學習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發現,部分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被動的,不善于思考,更不善于總結學習方法,只是一味地做練習,或者僅為了完成作業而做題。完成作業后,便不再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不能真正理解到所學知識的內涵和要領所在。而有些學生也經常將不理解的問題積壓,遇到問題就放棄,理所當然地放棄,不去向他人請教,讓問題越積越多。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低,學生必須完成外來力量對他們安排的特定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在這種壓力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能力受到了束縛,在難題面前也更容易半途而廢,而不會進一步去思考。
二、對數學教學的幾點合理化建議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教師在教學中可進行適當變通,適時地在數學知識中融入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因素,化抽象為具體,在具體中詮釋知識點的內涵,最好是能夠通過一些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具體的模型進行講解,以便學生較快地吸收和接受。為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可鼓勵學生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將數學變成一種樂趣,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的激發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中,會形成一股無形的推動學生去學習的力量。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其他的“龍舟”都在不斷向前劃,不斷進步時,學生也會不自覺地劃動手中前進的槳,奮發學習。同時,應該鼓勵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善于分享,在遇到難題時,敢于向老師或同學虛心請教,在別人遇到難題時也要耐心進行講解,從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中,教師應盡量加強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積極的同學帶動被動的同學,鼓勵他們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或不同意見。
(2)積極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對學生個人性格的培養。學生應當明確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不能僅依賴教師的安排。特別是對于自制力不足的學生,可鼓勵其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并堅持嚴格執行所指定的計劃,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今天的問題今天解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要做到課前預習、課中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及時查缺補漏。在學習中,要勤動腦、勤動手,不斷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和心理特點,教師還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其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善于發現問題,并能迎難而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其形成數學思維模式,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3)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計劃對教師同樣重要,計劃可針對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制訂,也分階段進行制訂。計劃要結合學生整體的實際情況,要兼顧到不同水平學生的接受能力,制訂出最適合學生的、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4)合理利用現代科技,課后作業安排合理。科技的進步,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途徑,學生在課后遇到棘手的難題,可借助網絡等途徑幫助自己進行學習。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利用現代科技,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尋找和學習最適合學生、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現代科技的引入,可以讓教學內容更為形象、生動。
在布置課后練習作業時應注意宜精不宜多,可結合學生學習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同時能夠使學生的學習和理解能力在練習中得到提升。在布置的作業中,可根據易混淆或者有聯系的知識點將題目進行適當的更改,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復習舊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此外,要留出適當的時間給學生自主安排,去理解、記憶和總結。
(5)鼓勵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經驗分享。建立互助小組,對數學學習水平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組。可將水平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讓水平較高的小組幫助水平較低的小組;或者將水平不同學生交叉進行分組,讓小組內水平較高的學生幫助水平較低的學生。為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也可設置賽制,以進步率為評判標準,讓學生互相激勵、互相監督。
針對很多學生只知埋頭做練習,而不知如何去總結歸納做題經驗、解題思路的現象,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學會總結,并在課上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既在總結中將總結這種學習方法內化,也在交流中將學習經驗進行分享,取長補短。
結語:教育是成就學生的重要一環,在這一環中,需要學生與教師的相互配合,學生應明確自身的主體地位,不斷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而作為教師更是扮演著引航人的角色,需要在一旁給予學生及時的點撥,既要兼顧到學生整體的水平,也要認識到個體的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鼓勵、促進措施,從而培養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楊俊林.論有效數學教學的正當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0).
[2]解永顯.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1(53).
(福建省漳州立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