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萍
摘 要 本文通過對中學化學高效課堂的觀察和思考,提出構建高效化學課堂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 新課標 高效課堂 構建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01-01
新課程標準以知識為載體,能力為主線,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化學教師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堅持啟發式教學,加強學生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努力建構高效課堂。近些年,我一直從事教學理論與教法研究工作,目睹了許多中學高效課堂的做法,現結合自己的研究提出構建化學高效課堂的幾點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化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高效基于有效,有效源于教學設計的優化和合理地整合教材,教師應通過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學科知識、價值內容及情感教育資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科意識和科學素養。
二、維持“動靜結合”的課堂秩序,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新課程倡導“課堂應給予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獨立思考是討論、交流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通過深度思考,激活思維,才能引起思維碰撞,活化的思維“分子”越多,有效碰撞的概率才越大。實踐證明,課堂教學真正對學生能力提升有作用的是思考力的提升。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發揮“動”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同時也需理清“靜”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妥善處理“動”和“靜”的關系,創造出更加和諧的高效課堂。
三、激發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幫助學生消除問題,只意味著學生在獲取知識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步,教學任務并沒有結束,應更向前一步,思考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問題,即“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例如:在進行“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教學時,教師強調:“不管是不是二氧化碳過量,都生成碳酸氫根離子?!睂W生問:“為什么這個反應不生成碳酸根離子?”教師強調:“是因為酸性關系碳酸>苯酚>碳酸氫根離子。”如果教師設置如下問題:“請設計方案證實產物不是碳酸根離子,而是碳酸氫根離子?!闭n堂效率就會大大提高。面對這種開放性的問題,估計所有學生都會有事可做。經過思考后,大多數同學都提出: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鈣溶液,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會發現有沉淀產生,與老師的結論不符。于是,又引發了一個問題,鈣離子到底是與誰發生反應了呢?于是學生自發地展開交流討論、設計方案以進一步驗證。在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捕捉動態的生成,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會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將學生一步步帶入預設的方案之中。即使課堂上有“意外的生成”,教師也會置之不理,繼續上課或合理回避,點到為止,不能打亂原有的教學預設。然而這樣“完美的預設”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一直被囿于教師的預設之中,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發散性及創造性都很難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對“酸的化學性質”教學時,當學生將酸與氧化銅、氧化鐵粉末混合后,并沒有明顯實驗現象。有學生懷疑金屬氧化物變質,建議用新的藥品重新實驗;有學生懷疑可能是反應溫度太低,建議用酒精燈加熱來驗證;也有學生建議上網搜索原因等等。于是大家就按照自己的設想進行實驗驗證,雖然教學沒有按原計劃進行,但學生都很投入,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也許有些零亂,但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這難道不比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更有價值嗎?作為一線教師,必須以忠實于新課程的積極態度立足于課堂,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審視過去積累的方法、經驗,審視我們正在實施及應用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科學、有效地建構高效化學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阜陽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專項課題“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化學優質高效課堂的構建”(編號2012JCJY22)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王祖浩等.化學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7.
[2]蔡慧琴等.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張克龍.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08).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