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 梁明偉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逐漸普及,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利用好網絡這一新平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與時俱進地更新引導內容,發揮正確的引導功能,是一個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高校;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關于“輿情”這一概念的界定,比較權威的是天津社會科學院的劉毅在《網絡輿情研究概論》一書中給出的,即“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這里,我們可以借鑒這一定義,將網絡輿情界定為:公眾借助互聯網技術、以互聯網為載體,在一定時空內,就自己所關心的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事務,表達和傳播的各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一、網絡輿情的特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網絡輿情呈現出許多新特征,主要有:
(一)多樣性
網絡輿情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表達內容無所不包,民眾的言論涉及社會各個方面,大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態、民生等各種現實問題,小到娛樂新聞、家長里短,奇聞異事等生活雜談;二是表達主體豐富多樣,既包括一些有影響的官員、專家、學者、明星,也包括很多草根階層,普通民眾,高校大學生的加入正日益擴大這一主體。
(二)自由性
網絡輿情的自由性或開放性,充分表現在各種空間、BBS、博客、微博、QQ 群、社交網站等網絡載體中,網民在這里可以任意發貼留言,發表意見,進行圍觀、轉載傳播,而不計后果,這就加大了對網絡輿情控制和引導的難度。
(三)迅速性
網絡輿情,往往以文字、圖片或視頻的形式,通過電腦、智能手機、平板等便攜設備,進行點擊發布,由于網絡的發達,發布的各類信息將會迅速地傳到世界各地,極大地節省了時間,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范圍。
(四)互動性
網絡輿情的互動性主要表現為: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博客、貼吧、QQ群、飛信、微博、人人網、聊天室等聊天工具和網絡平臺進行相互之間地交流,這種互動式的交流往往是雙向或者多向的。通過互聯網,信息呈現出爆炸式的傳播,一則消息的發布,經過網民廣泛的轉載,尤其是名人的推波助瀾,往往很快就能達到眾人皆知的效果。很多網絡輿情往往是從微博和論壇中最新引爆的,最為典型就是近年來的網絡反腐,使多名政府公職人員因腐敗而被曝光。
(五)非理性
網民的匿名表達讓網絡輿情表現出非理性化的傾向。一些網友,常常在不了解實際情況的前提下,發表傳播各種言論,妄加猜測,語不驚人死不休。有時甚至含有惡搞的成分,純粹是為了在網絡上嘩眾取寵,吸引眼球。例如,對一些傳統和經典的網絡惡搞。
(六)滲透性
網絡輿情往往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和目的性,主要體現為網絡中所傳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導向。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高校網絡傳播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是主流意識形態。但是,西方敵對勢力通過互聯網,不斷向中國網民,尤其是當代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進行西化和分化的圖謀,不能不提高警惕。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具體變化規律
輿情的發生,發展、結束往往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高校網絡輿情也不例外。但由于網絡輿情自身的自由性和迅速性,它的變化規律也是比較復雜的。因此,我們只能基于基本經驗和客觀事實,對高校網絡輿情的變動規律進行一些簡單的歸納總結。
網絡輿情的變化是一個整體過程,主要體現在前期發生、中期發展、后期結束三個過程。
(一)前期發生
在前期發生過程中,主要指學生對高校中發生的能引起廣泛關注或與學生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或個人事件所引發的各種議論、意見、情緒或態度在各種網絡平臺上的匯集。例如學生對于學校一些具體規定和管理行為的關注或對校園中的一些師生人物的評論等等。這些往往是引發網絡輿情的“導火索”。
(二)中期發展
在中斯發展階段,高校管理者和學生通常會有一定的互動,學生的情緒和態度往往會隨著學校對相關事態的處理和學生自身利益是否得到維護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而發生具體的變化。此時,網絡輿情有可能好轉,也可能進一步惡化,關鍵在于高校管理者是否因勢利導,進行了正確的引導。
(三)后期結束
高校網絡輿情的結束階段一般呈現出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產生網絡輿情的具體事件和原因得到了合理解決,學生不再關注,輿情消失;另一種是發生了新的輿情,或者原來的輿情的性質、方向等發生了改變,使學生的關注點發生轉移,直至新的輿情結束。
網絡輿情雖然復雜多變,但卻具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只要我們掌握這些規律,針對每一階段有意識地進行正面的干預、引導,就可以使網絡輿情得到合理的控制和良性的發展。
三、正確引導網絡輿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徑
對于高校網絡輿情,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要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既要有的放矢,努力做到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更要未雨綢繆,做好前期監測和預防工作,防患于未然,維護高校的安全與穩定。
正確引導網絡輿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路徑主要有:
(一)改變傳統應對方式,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
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網絡輿情,由逐漸傳統的被動應對轉向積極主動管理,加大了對于網絡輿情的監測引導,有意識地在網絡輿情中加大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往,在面對網絡輿情時,高校常見的態度是“躲避”和“被動”,不愿意或不肯正面接觸,害怕曝光,甚至將一些問題進行有意的掩飾,逃避責任。或者私下里協商,將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行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往往可能激化矛盾,將網絡輿情引向錯誤的方向。因此,高校應主動積極地應對相關的校園網絡輿情,從時間上取得主導權,抓住先機,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進行疏導,保持正面信息的暢通,防止虛假信息的傳播。endprint
例如針對校園自殺事件或群體性事件,高校要及時通報相關信息,第一時間把握話語權,將發生原因、處理情況和結果及時告知外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猜疑和誤會。
(二)變單向灌輸教育方式為個性化啟發、服務
傳統的教育方式,往往注重單向的灌輸知識和教育,而較少考慮教育對象自身的感受,許多高校對于網絡輿情的處理方式相對簡單、粗暴,一味重單向的 “禁”和“堵”而輕視“疏”和“導”,而強制性地禁止和說教往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處理網絡輿情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采用形式多樣的教育引導方式,教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發展和辯證地眼光理性地看待現實中的各種社會問題,尤其是在一些事關國家利益的重大的政治問題上和關于意識形態的敏感話題上,要教育引導學生分清是非,堅定立場,自覺抵制不良言論。
在這方面,許多高校輔導員已經開始意識到并有針對性地利用QQ空間、博客、微博、人人等社交平臺,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交流溝通和輿情疏導。這些是很好的嘗試,應該堅持做到持續更新,更多關心學生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
(三)變事后補救為事前預警,學會與媒體打交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不能盲目開展,要有一定的規劃。雖然“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但這種事后的“補救性措施”,往往比較被動,因此,及時關注學生動態,做好網絡輿情的監測,提前預警、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高校必須制定必要的應急預警預案,成立網絡輿情領導和監管小組,明確職責分工,配備相應的人員專門負責。對于可能出現的危機狀況,要提前做好相關準備,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必要時候,高校要主動發布相關信息,主動和媒體、公眾溝通,從時間上掌握輿情的主動權,以便進行正面引導。
在與媒體打交道時,要尊重事實,既不夸大吹噓,也不欺騙隱瞞,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主動利用媒體做好正面引導和宣傳工作,謀求雙贏。
(四)加強網絡引導隊伍建設,做好輿情的“監、管、研”工作
建設一支強有力的高校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切實做到將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是做好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支隊伍中,既要有學工部門的領導來主抓,又要有一線輔導員和班主任來具體負責,更少不了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參與。隊伍內部要有明確的分工,設立不同的部門來由專門的老師或學生來負責,例如,有負責每周或每月定期匯總校園網絡輿情上報的信息員,有專門在學生集中的貼吧,論壇,QQ群、聊天室、人人網中進行監測和干預引導的網絡監測員,還要充分發動學生中的骨干力量(學生黨員和干部),培養學生中的“意見領袖”,主動設置相關議題,因勢利導,將網絡輿情進行正面引導和轉化。
此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專門的網絡輿情監測部門或科室,建立相關網站,進行關于網絡輿情的課題研究,為網絡輿情的監管提供科學化的建議和對策。
(五)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暢通的上通下達機制
高校在處理相關與學生相關的事務時應該盡量做到信息公開,凡是不涉及到國家機密或個人隱私的,都應盡量透明、公開,使學生及時了解。信息公開應該做到常態化,高校應該建立相應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時定期將重大事件對全校進行通報。“謠言止于智者”,當學生都對事件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才能減少對于學校的猜疑,增加對學校的信任。高校要樹立負責任的形象,敢于面對問題,坦然接受質疑,以實際行動提高公信力。
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必須建立暢通的上通下達機制。既要保證學校的各項相關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又要保障學生的意見和反饋能及時地傳達到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主管領導。例如,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專門的校長接待日、教務處長或學工處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和郵箱、網絡留言板等,這些都是有益地嘗試。
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長期不懈地進行研究和監管。高校要充分發揮各個部門及人員的作用,特別是要注意培養一大批堅定共產主義信仰的具有較高威信的大學生參與到這一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高品位、多層次、寬領域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齊勇.高校網絡輿情的變動規律[J].中國校外教育,2010 (08):165-166.
[2] 陳曉東.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制約因素與對策研究[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7(8).
[3] 劉治軍.網絡輿情在高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的管理與引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J].2011(22).
[4] 鐘漲寶,聶建亮.我國高校網絡輿情研究綜述.現代教育管理[J].2011(5).
[5] 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1—52.
[6] 岳鑫.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
基金項目: 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305006)。
作者簡介:張玉華(1982- ),女,河北衡水人,碩士,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講師;梁明偉(1985- ),男,河北保定人,碩士,燕山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