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春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并在發現問題中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就必須善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學生能夠質疑釋疑,是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表現,是自主學習的關鍵。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呢?文章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對這一問題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
【關鍵詞】語文教學;質疑;釋疑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質疑并不斷釋疑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好壞并不公表現在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且還在于是否具有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引導學生質疑釋疑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并把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反復訓練,使學生做到“于不疑處有疑”,并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自己在學習中的疑難。
一、布置課前預習,促其質疑釋疑
語文教學都重視預習,因為預習的實質是學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閱讀和理解課文,對于學生來說,預習既是能力的檢驗,又是能力的訓練。因此要把抓好預習當作培養學生獨立求知能力的重要途徑。布置預習,不應該只是要求學生在課前一般閱讀和領略課文以應付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而且應該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把上課要解決的問題在課前解決,使他們每預習一次,就受到一次能力的訓練。 為此,在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編寫印發比較具體的預習提綱。預習提綱應兼具思考性和練習性,要求學生課前書面完成。當然對預習提綱中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是能一下子圓滿解決,對那些估計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采取適當途徑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學生之所以有些問題不能解決,往往是他們已有的知識不夠,只要我們把有關知識向他們略作介紹,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料,學生憑借這些資料去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就能收到更佳的預習效果。提供的資料可分這四類:注釋性資料,用以幫助學生流通課文;史料性資料,用以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和寫作目的;分析性資料,用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比性資料,用以幫助學生同類比較。原來這些資料都由教師掌握,在課堂上講給學生聽,現在把這些資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利用這些資料去鉆研課文,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整個預習過程就成了學生依靠自己去質疑釋疑的過程,這就促使學生動腦動手,大大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開展課堂討論,深入質疑釋疑
學生質疑釋疑能力不僅表現為能夠憑借工具書和資料進行獨立的學習和研究,更應該表現為對各種不同的見解進行獨立辨析和取舍。因此,從培養學生獨立的求知能力著眼,既要引導學生個人獨立鉆研,又要組織學生開展集體討論,讓學生在爭辯中鍛煉思考能力,獲取真知。教師要利用課堂創設質疑釋疑的氛圍,抓住學生在預習 中有爭議且有一定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通過不同意見的爭鳴和交鋒,使學生“思而后得”,“辨而復明”,收到切磋琢磨的實效。討論的方式,有時是向學生提出來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通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逐步取得統一的認識,有時則把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見解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鑒別和取舍,以確定正誤和優劣。例如在教學《孔乙已》一文時,教師把學生對孔乙已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歸納成“可笑”和“可悲”兩類,讓學生各自發表看法。學生在討論時興趣盎然,思想活躍,各找根據,激烈爭論。最后一致認識到孔乙已的種種言行令人可笑,這是人物的表象,他之所以迂腐麻木,令人可笑,是罪責的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造成的,他是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的犧牲品,其實質是可悲的。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體質能力有了提高。
三、點撥重點難點,自學質疑釋疑
培養學生的質疑釋疑能力,并不排除教師的講解。張志公先生強調:“‘點,特別值得提倡,善于準確地抓住應當點的地方而又能切中肯綮,要言不繁地點它一下,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教學藝術?!彼麑@條傳統經驗還作了具體說明:“什么叫‘點呢?就是在關鍵的地方,也就是確實比較難懂的地方,或者在全文中特別重要或精妙的地方,點一下。這種地方,教師不點一點,學生可能不懂,或者忽略過去;只要一點,也就是用上幾個字至多一兩句話,提醒一下,學生就會醒悟過來,”在教學中,對于那些經過反復討論學生仍然不得其解的問題,教師應采取“點撥”的方法,以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撥動學生思索的心弦,促使他們舉一反三,自覺質疑釋疑。
例如在學完《捕蛇者說》一文后,學生提出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的疑問,我就抓住文中“故為之說,以俟觀人風者得焉”這句話,告訴學生作者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是想讓“觀人風者”得知,并希望他們減輕對勞動人民的苛政,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但柳宗元這種關心社會問題,詢問民間疾苦,立志改革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通過點撥,學生學會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待古人。后來學習《岳陽樓記》一文時,學生又提出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國家利益在先,個人利益在后”的質疑,這時許多學生就能運用以前學到的知識質疑了。懂得范仲淹的觀點與我們提倡的“國家利益在先,個人利益在后”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我們所提倡的是從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出發的,是無產階級人生觀;而范仲淹的觀點從根本上來說,他的憂國憂民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的。但他能用這樣的箴言勸勉朋友,要求自己,這正表現了作者堅強的意志和寬闊的胸襟,我們今天賦予它新的政治內容,仍可以用來激發我們為革命事業而奮斗。
由此可見,適當點撥不僅為學生釋了疑,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激情,這是符合“教是為了不教”的原則,這對培養他們舉一反三自覺質疑釋疑是有好處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