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思想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一問題貫穿于馬克思一生的理論思考之中,馬克思以異化勞動為中心,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異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質異化思想,為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勞動;啟示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論。馬克思說:“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 同勞動相對立。”這種同勞動相對立的勞動就是異化勞動。由此可見,所謂異化勞動就是指人類所生產的勞動產品,在一定條件下反過來成為了統治和支配人們的一種外在力量。馬克思從以下四方面具體闡述了異化勞動理論的含義:
(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
勞動所產生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同勞動相對立。由于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不占有生產資料,生產的產品歸生產資料所有者——資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相對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造成的結果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
(二)從生產過程來看,勞動者同自己的勞動活動相異化
由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甚至連工人自己都成為了商品,工人的勞動不屬于自己,而屬于資本家。于是,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在這種勞動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勞動活動的異化是勞動產品異化的根源。
(三)從人的類本質上看,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馬克思在寫作手稿時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過自己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活動改造整個自然界。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與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但是,由于異化勞動奪走了勞動者的生產對象,從而也就奪走了他的類生活。于是,工人們的勞動就僅僅降為維持生存的手段,人類的類生活失去了意義。因此,異化勞動把人的類本質變成了異己的力量。
(四)從人與人關系看,人同人相異化
所謂人同人相異化,也就是“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馬克思指出,如果勞動產品對工人說來是異己的,并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么,這只能是由于產品屬于工人之外的另一個人。這另一個人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產生出來的資本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被剝削和剝削的根本對立關系,就是人與人關系相異化的集中體現。
二、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一)當代中國存在異化現象的原因
其一,異化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國目前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馬克思曾經明確指出,處于一定生產力水平的分工與私有制是異化產生的根源。只有私有制消亡,勞動真正成為人的第一需要,異化現象才會完全消失。在生產關系層面,我們已經建立起來了先進的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制度,但是在生產力層面,我們還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和相當的差距。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局部地、某種程度地存在異化形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特殊產物。
其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本質上講,市場經濟是一種商品經濟,它也要通過商品交換來實現,人對物的依賴性便在其運行中產生了。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帶上了拜物教性質”,自然會產生各種異化。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創造出來的產品要進行交換才能實現其價值。市場經濟崇尚效率,要講求效率就必須注重激勵,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勞動者參與財富創造的積極性。中國逐漸形成了“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調動要素所有者參與財富創造的熱情,實現“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須尊重并保護要素所有者的權益,而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異化產生的土壤。
(二)正確看待當代中國存在的異化現象
首先,不能因為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把異化現象普遍化。目前,我們國家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本身的“功利性原則”,不免形成一些無序的現象,但市場經濟畢竟只是調節經濟的手段,其本質同樣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服務的。況且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分析前資產階級社會的產物,不能用異化理論來解釋社會主義社會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更不能用異化勞動理論來代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
其次,應克服經濟發展的短淺眼光,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應結合起來,實現持續、穩定、快速、健康發展,避免走資本主義老路。我們應該從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出發來看待異化問題。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社會歷史形態階段,所以說異化現象在這個階段出現是歷史必然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更好的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進而才能更好地解決異化勞動的種種弊端。
總而言之,“各個時代揚棄異化的努力,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對于異化現象,我們不能諱莫如深,承認它的客觀存在有利于我們制定科學的政策。同時,對待異化現象,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點來批判地審視它,既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尺度上充分地運用它,又要針對其負面影響做好充分的應對之策。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馬亞茹(1988- ),山西長治人,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