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清
【關鍵詞】看圖寫話 低年級 主題 想象 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43-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1—4年級從寫話、習作入手,是為了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小學低年段學生生活積累少,觀察事物的視角范圍小,觀察的目的性較低,他們往往只看到某個對象或某個對象的一個方面,在觀察某一對象時容易受刺激物的聲音、形態、顏色和個人興趣、愛好的影響。看圖寫話是學生根據圖片內容進行想象寫話的一種作文形式,它通過圖畫視覺再現生活畫面,彌補了學生無法從生活場景中擇取習作素材的缺憾,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降低了學生習作的難度,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分析探討小學低年級看圖寫話教學的指導策略。
一、指導看圖,從主題入手
“看圖寫話”是由看圖與寫話兩部分組成。小學低年級學生往往不會自覺地給自己布置觀察事物的任務,不管是觀察實物還是圖片,他們都想盡快地把觀察對象“猜中”,而不是把對象看清楚。因此,教師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從主題入手,再到細節部分的觀察,使他們將注意力保持在觀察對象上,由簡到繁地弄清圖畫主要表達的意思,這也是寫好圖中內容的前提。
(一)引導學生把握主題
教師可以用提問式點撥:誰?干什么?或什么東西?怎么樣?讓學生學會從整體入手觀察把握圖片的主題。如教師用提問式點撥引導學生觀察圖①,可知:(誰)三個小朋友(干什么)在山坡上放風箏;觀察圖②可知:(誰)一個小女孩(干什么)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起已經洗得干干凈凈的手絹,高興地笑了(而不是在“玩手絹”)。
小學低年級學生看圖時,往往憑借自己的感覺去判斷圖片的意思。教師就要抓住圖片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訓練,準確地把握圖片傳達的內容。
(二)教授正確的觀察方法
通過細節觀察圖片的方法要因圖而異,如觀察描繪風景的圖畫要從近到遠、從左到右、從主題到背景去觀察;觀察場景的圖畫則要從點到面、從主角到配角等去把握;表現事物的圖畫要從定格的人物動作、姿態、表情、外貌等去觀察。概括起來說,圖畫中的細節主要有幾種:1.人物的外貌、動作、表情;2.周圍的環境;3.物體的多少、形狀、顏色等。如圖①中的小女孩是興高采烈的樣子,左邊男孩是一副著急的神態,右邊男孩則是專心致志、不緊不慢的神情;周圍有樹木,天空中有白云、小鳥。圖②則要仔細觀察圖中的事物:臉盆里裝滿了水,旁邊有一個打開著的肥皂盒,由此可見小女孩是在洗手絹。
二、引導想象,從細節展開
圖畫所展示的往往是“一瞬間”的情景或事件的某一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圖時,要引導學生依據畫面內容從細節展開合理的想象,再現完整的生活畫面或敘述一件完整的事情,圖畫細節主要有人物的一舉一動、事物的前因后果等,歸納起來就是:前想原因,后想結果,再想經過;想象人物的語言、心理活動和動作的延伸;想象周圍環境的變化等。如圖②中的想象點為:1.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小女孩為什么要洗手絹?她是怎樣洗手絹的?洗完手絹后怎么樣);2.人物的名字、心理活動、話語、動作的延伸等(如: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她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洗手絹時的動作如何等)。
三、口訣引領,熟記方法
為了幫助學生快速記牢觀圖的方法,筆者在教學中總結了以下看圖口訣: 一看主要內容、二看細節、三要想象。學生結合看圖口訣,學會了“整體——部分——整體”的觀察方法。如觀察圖②,教師引導學生按照看圖口訣去觀察想象,步驟如下:
一看主要內容:一個小女孩在洗手娟。
二看細節:1.人物的動作——小女孩雙手舉起已洗好的手絹仔細地看。2.人物表情——高興、開心、得意……3.周圍的環境——臉盆里裝滿了水,旁邊有一個打開著的肥皂盒。
三要想象:人物的名字、心理活動、 話語,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如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她為什么要洗手絹?她是怎樣洗手絹的?她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還可以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洗手絹或其他物品的場景、自己受到表揚時的想法……
四、訓練寫話,由易到難
寫話是看圖寫話訓練的關鍵。要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教師就必須做一番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針對學生的看圖寫話訓練,筆者制定由易到難的訓練步驟,具體如下。
第一步:訓練說出完整的句式。
筆者結合圖①提出問題:“1.誰干什么?干得怎樣?2.誰怎么樣?”學生經過反復練習,說出如下完整的句式。
(1)小方站了起來,一手拿風箏,一手拿線軸,正準備放風箏。
(2)小剛在一旁不緊不慢地安裝著章魚風箏呢。
(3)小偉拿起已經裝好的風箏,正要放飛它。
第二步:練習說、寫多種句式。
學生能夠完整地表述句子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學會使用疑問句、反問句、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設問句、連動句等表情達意,激發他們的寫話興趣,培養良好的語感。如結合圖①,學生能夠口頭描述并寫出以下句式。
(1)祈使句:小方催促道:“你們快點呀,快點呀!”
(2)比喻句:小方的風箏就像一架小飛機,飛呀飛,飛得很高很高。
(3)排比句:有金魚風箏,有老鷹風箏,有青蛙風箏……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結合圖②,學生能口頭描述并寫出以下句式。
(1)反問句:她舉起手絹看了看,得意地說:“媽媽還能說我什么都不會嗎?”
(2)比喻句:泡泡把她的手包圍了,像一堆雪。
(3)擬人句:小手絹好像在說:“謝謝你把我洗得這么干凈!”
第三步:把句子寫得清晰、有條理。
說的過程是整理思路和加工語言的過程,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就要按照先起因,再經過,后結果的順序來表述。如圖②的寫話順序如下。
(1)起因:學洗——想減輕媽媽的負擔——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2)經過:拿出手絹——打來水——泡——搓——清洗。
(3)結果:干干凈凈——開心——得到夸獎。
通過這樣的寫話訓練,學生初步理解了寫話要表述清晰、有條理,避免了看圖寫話的無序表達。
第四步:突出重點,生動具體。
學生寫話做到有條理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圖中最能體現中心意思的部分寫得生動、具體,如把人物的動作、神態、話語,或事物的多少、形狀、顏色等描寫(表述)清楚。如圖②中能夠體現中心內容的有:1.動作:拿、打、泡、抹、搓、洗、晾等;2.神態:得意洋洋、開心等。學生結合描寫重點得出的寫話內容有:“我要洗得干干凈凈的。”“哈哈,多干凈呀!媽媽一定夸我能干!”……
經過由淺入深,有步驟、有條理的看圖寫話練習,學生能夠積極地投入“寫”的活動中,激發了強烈的表達欲望和寫作熱情,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