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衛國
【摘 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靈動的、開放的,如何實現呢?關鍵在于過程設計。
【關鍵詞】歷史教學;設計;優化;方法
教學過程中,采用“優化思路、靈活應變”的教學措施,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于靈動中尋思路、于變化中尋提升。”在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之后,優化出設計思路,并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進行靈活應變,從而形成有效的“創生”課堂。
一、優化設計思路
教師為了進行教學引導過程,需要首先設計出思路,根據思路來展開教學。依托有效教學這個目的,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設計思路,展現出教學的藝術美,創造教學實際效果。教學設計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承上啟下、對學生的引導、促進思考等等部分,都應該特別注意,另外,教學設計應該體現出思路清晰、結構明晰的特點。教學方案的設計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從全局出發,了解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并且懂得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知曉實用的教學方法等。
例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的興起》相關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教學思路和方法,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講述法、材料分析法、互動交流法等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思路中,滲透對學生情感價值和道德的教育,并且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思想,并與現在的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從而促進學生知識面的擴寬。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并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和探究,通過感悟傳統文化和中國的政治發展情況,可以對現實社會的發展給予啟示。
二、改進教學過程
于變化中尋提升,指的是教學過程中,不能讓課堂固定一種模式,也不能讓課堂靜如死水,應該尋求改變,尋求“創生”教學策略。現階段的教學策略,應該是在教師做好了引導性質的教學方案后,把主動性交給學生,從而在課堂上靈活應變,活躍課堂的同時,也能激活學生思維,創新教學過程的同時,也能創新學生思路。教師因勢利導,對課堂的變化進行有效調控,也是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學課堂應該在預設了思路的前提下,采取活而不亂的教學策略。教師關注引導策略,學生重視參與過程,從而靈活配合,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于變化中尋提升”的教學策略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三、拓寬教學視角
在大多數學生眼中,歷史課程枯燥乏味,毫無趣味而言。因此在歷史課堂中,老師一定要善于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圍繞教材搜集和選擇適當的資料,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對癥下藥。現代影視劇常常涉及歷史知識和有名人物,從知名影視劇出發,與學生進行談話、討論,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深入淺出理解歷史知識,在活動參與中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和理性睿智。
比如高中學生對西方法律的認知很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十二怒漢》,它是講十二個出身不同、來歷不同的陪審員共同陪審一個少年犯罪的案子,這名少年原有前科,且犯罪證據比較確鑿,絕大多數的陪審員剛開始不太愿意認真面對這個案子,只想快快把這名少年送上絞刑架,然而其中一名陪審員卻提出異議,他認為身為陪審員不可以輕率對待一條人命,于是人們開始慢慢的負起陪審員的責任認真面對這樁案件。學生從電影中能了解到不同體制下的人文思考,通過拓寬自己的視野,學生能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解識和見解,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
四、大膽質疑創新
教材是我們是我們實施課堂教學的知識載體,細致分析教材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不過筆者認為我們在備課時不能按部就班,要從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對教材進行創新、重組。
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這節課,在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這一課提出要求:了解五四運動史事;武裝起義;土地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軍長征史實等,認識這一系列的史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變化。我們認真研讀課文后會發現:這一課是對我國1919年—1927年這一大跨度的重大歷史講解,在這一歷史時期有發生了許多歷史事件——五四運動、武裝起義、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等歷史事件。由于內容多、跨度大等問題,本課在老教材中是用六個課時完成的,但是教改后由六變為了一。在教師進行講解時,會顯得知識點浮光掠影,不能夠深入知識本質。這樣讓學生覺得老師是在平鋪直敘的講解事件,找不到課文的重點在哪兒,而老師為了講完內容要么拖延課時,要么倉促地講完課文。筆者認為,本課教學困難是因為:教材忽略了對歷史史實教學的基本規律、邏輯,其具體的表現是:本課內容繁多,時間跨度大。由此,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這一高中歷史課文,教材的編排冗長,存在教學邏輯上的困難,而且沒有抓住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的內涵,讓學生的識認存在障礙,同時也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人們常說“文無定法”,其實教學也是如此——教無定法,特別是歷史教學。真正優秀的歷史教師,不僅要有學者的博學,更要有藝術家的多彩。因此,一味地模仿和效法某種教法或模式,是一種不科學、不嚴謹的做法。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學識修養、性格氣質以及教學對象、教學設備、教學資源等,運用新課標理念,恰當地選擇教學手段,整合各種教學因素,將各種教法和創意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讓自己的教學充滿個性,讓歷史課堂個性飛揚。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修訂版).
[2]楊小微.現代教學論[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