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健健
【摘 要】建立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課堂,已經成為眾多教師研究的熱點,那么如何將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與教學結合在一起建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在這方面的實踐。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化情境;課堂教學
物理作為一門自然性的學科,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課程改革就深入的挖掘了這一點,注重對生活化課堂情境的建立,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體驗物理學科的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從而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逐步的認識物理、理解物理、深入物理和應用物理。同時提高學生面對生活問題時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引入生活趣事,營造快樂課堂
故事對學生有天生的吸引力,使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內在動力。在課堂情境的設置中,教師就可以恰當的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生活趣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促進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這些趣聞使學習變得輕松,給學生構建了和諧有趣的課堂環境,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使師生之間的溝通也變得自由暢通。例如在學習《運動的描述》時,就可以結合學生喜愛的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同時給學生展示歌曲中的視頻情境,展示出青山不停運動的美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建立學生心中的那個“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聯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受,通過學生積極的回憶思考,學生就能想起自己坐火車、汽車時的感受,從而建立了對這種現象的討論,找出能夠觀察到這些現象是由于參照物的不同引起的;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寄出后,就可以進一步的從課堂情境中發現問題,讓學生比較:為什么靜止的物體是運動的,而運動的物體反倒感覺是靜止的?經過學生的積極討論思考,從而得出對知識更深層的理解: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通過這樣利用生活中的故事、諺語、歌曲或者詩詞來對現象進行有針對性的描述,給學生創建了輕松活潑的氛圍,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的輕松快樂。
二、結合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物理從生活中來,最終還要回到生活中去。學生對初中物理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或者教材的理論分析上,而是要真正的讓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的元素相融合,多接觸社會的元素、前沿科技的元素,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將自己的知識進行整合運用,從而建立“生活—社會—科技(STS)”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充分的結合這些元素,在生活中找到與物理之間的切入口,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進入教學情境。例如在學習《物態變化》時,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預習,使學生在課本的刺激下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物態變化的現象,大自然界中看不見摸不到的空氣,學生洗臉用的水使液態的,平時吃的餅干是固態的,從而讓學生輕松的了解物態的這三種基本形式。同時結合生活學生也很感受到這些物態之間的變化,從燒水的情境中體會液態變為了氣態;從結冰的情境中感受液態變為固態;從夏天吃冰棍可以看到冒煙的情境中感受固態變為氣態;等等很多這樣的變化,引導學生在不同的物態變化中體會物態之間的轉化,課堂輕松的建立了對“液化、氣化”等概念的學習。通過這樣對生活中實際情境的認識,使學生發現了其中的物理知識,積極主動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在教師和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中,又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來改變物態的形式為我所用,從而建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橋梁,使學生將知識又回歸到了生活中的應用,做到了學以致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巧用生活語言,激勵學習情境
幽默機智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建立輕松愉悅的學習情境。在教學中,教師理論性極強的語言會使的學生感到煩悶枯燥,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師幽默生活化的語言使用,不僅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建立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切感,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學生在這種歡快的氛圍中,思維也變得靈活敏捷,讓學生體會到了思維碰撞之間的樂趣,使課堂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物質的導電性》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來思考“哪些物質是導電的?”這樣的問題,學生很快的就能回答出那些常見的金屬、濕的物體、人體等等生活實例,提高生活中的油鹽醬醋的時候,學生對“醬油”能否導電產生了疑問,在討論上很是激烈,能夠平息這種激烈討論的就是實驗,在簡單的實驗后,學生認識到了“醬油”也是導電的,這時教師巧妙的結合網絡建立了“我不是打醬油的,我是導體”這樣的總結語,學生聽后都呵呵大笑,同時將“醬油是導體”深深的印在了腦子里。通過利用這樣生活化的幽默用語,大大的刺激了學生的興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使學生喜歡上物理,愛上物理課。
四、通過生活問答,建立應用情境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時候,教師要進行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建立科學嚴謹的學習方法,將物理知識靈活的運用到生活中來。在初中物理的課堂上,教師總要設計一些小實驗來進行演示,或者組織一些學生實驗來讓學生進行操作;然而學生僅僅對操作感興趣,而忽視了對現象的觀察、分析和思考。這時教師就要積極的誘導啟發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建立一些生活中物理的問答,將課堂的實驗生活化,問答生活化,從而建立應用情境。例如在學習《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結合學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經驗,建立一些生活化的問答,讓學生進行有方向、有目標的思考回答。針對生活實際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有沒有在下雨天滑倒過呀?在騎自行車的轉彎時為什么要慢行呀?等等這些與滑動摩擦力有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知滑動摩擦力上生活中的尋在,在學生對滑動摩擦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后;給學生建立新的問題:怎么才能在下雨天不滑倒?應該注意哪些方面?通過這樣的問題討論,學生不僅理解了滑動摩擦力的特征,并應用到了生活中,獲得了一些生活的小技巧,使學生顯得很是興奮。通過這樣的問題式情景建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結合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在理解上更形象逼真,做到了學與用的統一,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將與物理相結合的生活情境展示在課堂之上,從自己熟悉的現象入手,層層的深入理論內部,獲得相關的物理理論知識;再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為學生將來改造和創新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向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0
[2]曾學林.對物理教學生化或的研究與實踐[J].教學與管理,2009.09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郭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