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林
【摘 要】本文從多個教學實例出發,闡述了教材插圖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插圖;課堂教學;作用
魯迅先生曾說:“書籍的插圖,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強讀者的興趣,但那力量能補文字之所不及。”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插入了300多張插圖,不僅讓教材變得豐富多彩,拓展了教材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圖文轉化能力,提高生物科學修養和分析推理能力。
1.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材中的插圖,不僅色彩鮮艷,還展示了眾多神奇的自然現象以及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熱點現象、工農業生產過程,讓學生直接地感受到生物學與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緊密聯系,用實用性來激發、維持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探究欲望。如“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中“包扎傷口用透氣創可貼”、“工廠中生產醬油的裝置”、“植物松土、排水”,“光合作用”中“溫室中紅色日光燈”,“細胞分化”中“胡蘿卜的組織培養”過程,人類遺傳病”中各種遺傳病的插圖,“免疫調節”中器官移植的插圖……,都有著此類效應。
2.有利于學生科學精神和態度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乃至科學素養,讓學生具有樂于探究、勇于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生物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運用教材中的插圖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體驗到科學家的探索歷程,如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節時,先用幻燈片展示教材中孟德爾及豌豆的圖片,提問:“你知道這個是誰嗎?”學生看到神父裝束的圖像,興奮馬上給點燃了,都紛紛說“耶穌”、“孟德爾”等,教師順勢引導為什么身為神父的孟德爾會被譽為遺傳學之父?進而介紹孟德爾經歷了八年的探索,排除了各種困難,試驗了多種材料,最終發現遺傳學的兩大規律。但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這一科學成果足足被埋沒了35年之久才為世人所接受,讓學生體驗到孟德爾對科學研究的熱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又如在學習“DNA分子的結構”這一節時,展示教材中相應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的插圖,引導學生一步步構建DNA的結構模型。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DNA雙螺旋結構的內涵,學會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思路、方法、步驟,體會到科學家不怕失敗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3.有利于開展生命教育
“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教育的歸宿點也是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惜生命,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是社會和諧的內在需求,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生物學是研究生命與自然環境的科學,教材中有著大量開展生命教育的素材,插圖就是其中一個。如“從生物圈到細胞”中的人的“生殖和發育”的插圖展示了胚胎發育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到生命來自不易,從而感恩父母,珍惜生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這兩章書中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的插圖,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直接價值,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4.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指在大腦的參與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思維的知覺活動,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高中學生的認知自覺性較強,能主動地制定觀察計劃,有意識地進行集中持久的觀察,并能對觀察活動進行自我調控,排除各種干擾,堅持長時間觀察。但受知識水平和年齡的限制,在閱讀文字時容易產生厭倦,往往只觀察到表面而沒注意到本質,只看到局部而忽視了整體,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在教學中適當地使用插圖取代繁瑣的文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圖形,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然后進行積極思維,把觀察到的感性圖像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正確的知識。如在講授“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這一知識點時在幻燈片中展示課本中圖1-5藍藻細胞的模式圖和圖3-7植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總結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共同點和區別,這樣把抽象、微觀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5.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美國學者哈里曾經說過“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圖示能把復雜的生理過程清晰、簡潔、直觀地顯示出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如“光合作用的過程”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展示教材中葉綠體的結構圖和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問題:光反應、暗反應的場所是那里?光反應包括那些反應過程?暗反應?釋放的氧氣來自于誰?在插圖的引導下,學生輕而易舉就能回答出以上問題,教學目標也就得到很好的落實。再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可以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導學案,重點、難點也就得到很好的化解。
6.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考查是生物高考題的一個重要方向。插圖能使學生置于一個真實的、有意義的情景中,使他們產生分析問題、推理結果產生的原因的動力。例如,在學習“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一節中,可以展示教材中縮手反射示意圖和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傳導的模式圖,引導學生思考下面幾個問題:當你的手碰到刺時會有什么反應?這屬于反射嗎?感受器產生的刺激以什么形式傳導到神經中樞?再如,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可以展示教材中達爾文的實驗示意圖,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胚芽鞘彎曲生長的是哪個部分?感受光刺激的是哪部分?你從實驗中可以得到什么結論?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設計問題,啟發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在突破難點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生物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5
[2]魏國棟,呂達.普通高中新課程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0,4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八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