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民
摘 要:中國夢就是強國夢,也是讓每位中國人創造美滿人生的夢,對中等職業教育來說就是“中職夢”。“中職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支撐。讓中職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讓每個夢想都能實現,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中職夢”才會成為現實。本文結合筆者學校實踐,對如何實現“中職夢”展開論述。
關鍵詞:“中職夢” 中職教育 一體化
習近平同志2013年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加“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主題團日活動時強調,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
教育部長袁貴仁在《全面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重點是著力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推進思路是“三個堅持”,即堅持德育為先、堅持能力為重、堅持全面發展。
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幾年來職業教育大發展的歷程,就是以擔當和實干托起“職教夢”的歷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就業市場的供求變化,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不斷更新教育理念,順利實現了由三產業、文科類培養為主向二產業、技能類培養為主的發展轉型,明確了“德育為根,成人為本,技能為先,成才為重”的辦學宗旨,著眼學校內涵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2012年被國家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確定為“全國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訓基地”;分別被中組部、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單位,奠定了夢想實現的基礎。
一、立足學生個性需求,提升夢想實現的高度
科教興國,人才為本。21世紀,我們國家需要的不再僅是知識型人才,更需要具有創造力的人才。這一轉變客觀地反映了21世紀中國對創新教育的呼喚,也是現在職業教育的重點。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與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有極其緊密的聯系。學校為了讓更多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一方面不斷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成才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現有31 個專業及71個專修方向可供學生選擇報讀;另一方面,學校現有全日制教育、繼續教育、短期培訓、遠程教育等多種辦學形式,已經形成了高職教育與繼續教育并舉、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存、傳統課堂教學與現代教學手段及遠程教學并行的多功能、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體系。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天性,激發學生的求新心理、好奇心理,為學生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氣氛,讓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最佳發展。
二、一體化教學改革,拓寬夢想實現的廣度
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學校領導班子審時度勢,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廣泛學習其他職業院校的辦學經驗,融合到學校工作中,一點一滴營造中職教育生態,整合資源,不斷創新。2011年由筆者學校牽頭,聯合遼寧省人才中心、沈陽市電子工業技工學校、中國北車集團等6家單位成立了“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教育集團”;“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遴選為國家“一體化教學改革試點”專業; 2012年在遼寧省“技師杯”數控技能大賽上,取得了團體冠軍、三個單項冠軍和五個單項亞軍的成績。這些舉措和取得的成績,拓寬了筆者學校夢想實現的廣度。
1.專業對接產業,建設特色專業
學校于2008年成立了由行業企業專家、能工巧匠和學校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專業建設咨詢委員會。實行例會制,及時把握專業就業崗位和能力要求的變化,共同研討制訂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專業設置計劃和專業調整計劃。這就保證了專業建設與市場需求零距離對接,實現了專業設置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
按照“服務社會設專業、依托行業建專業、校企合作強專業”的建設思路,學校瞄準遼寧省老工業基地對裝備制造業及相關專業的需求變化,走訪了北車集團、特變電工、三一重工等大中型企業進行專業調研后優化專業設置,調整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學生培養目標。
學校先后停辦了商務外語、計算機外設、文秘等專業。在數控技術應用上增設了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方向,在焊接專業增加了冷作工方向,在計算機專業增加計算機平面設計方向,根據調研大昌合眾、鑫通別克等4S店的結果增設了汽車整車及配件營銷專業。目前,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為主,以現代服務業為輔”的專業建設格局。畢業生就業穩定率達97.32%,對口就業率達94.48%。
2.一體化產學工廠模式創新、內涵豐富
在重點專業建設上筆者學校探索“一體化產學工廠”模式,按專業特點賦予不同內涵數控專業打造“校廠合一、產學一體”模式,合作開發“產品項目”,真實構建企業生產實景。與西門子等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機械加工專業利用引進企業,創建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創新型實訓基地,并在教學中實現工學交替、產學合一;焊接專業借鑒“教學工廠”理念,過程采用班組化管理,每日考核計分,每周加入專項技能訓練,每月進行技能比武,形成“日考核、周訓練、月競賽”的長效機制;汽修專業初具“前廠后校”雛形,形成兩個三位一體,即課堂、實訓中心、汽修廠三位一體,教、學、做三位一體。在探索校企深度結合的同時,學校推進“訂單+冠名”培養模式,重點專業已與25家企業簽訂了訂單培養協議。
以學生為主體的“一體化產學工廠”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真實企業情境學習,使學生在“做中學”中學會了技能。學校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內務比賽、禮儀知識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學做人、學會生活。并通過多種獎勵,使人人都有受獎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自信、快樂、向上的心態。學校堅持開展“技能競賽”活動,以賽促教、以賽促訓,促進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近三年在省級技能大賽中,取得11金14銀15銅的佳績。endprint
三、緊隨時代發展步伐,加快夢想實現的速度
學校堅持將學生的發展放在教育發展的第一位,并圍繞這一目標來推動學校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取得了顯著成效。
1.創新教學模式
(1)認知實習,讓學生成為學校中的“員工”,培養學生的企業意識,實現“學生與員工”身份的統一。學生入學第一學期,實行以公共基礎技能訓練和角色轉換為重點的專業認識性實習。通過參觀企業生產車間,讓學生感知專業技能;通過“角色轉換”教育,讓學生感受不同的企業文化,增強學生對企業的認知,樹立“員工”意識。
(2)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現課堂與車間、實訓與生產的結合。在專業實習上,校內實訓基地按企業生產流程布置,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一致。教學活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按照崗位標準進行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利用駐校企業、校辦汽修廠等基地,組織學生到生產、服務環境中進行崗前實習,采用和員工相同的輪班制,感受企業生產氛圍,逐步適應企業生產要求,鍛煉吃苦耐勞和團隊協作精神;就業前安排頂崗實習,鞏固提升核心技能的掌握,使學生熟練掌握崗位技能,為就業奠定基礎。
(3)采用“做中教、做中學”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各專業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模塊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方式組織教學。數控專業通過項目教學,將企業生產工藝卡、仿真教學引入到教學中,指導學生工作團隊自行設計,自行編制加工工藝和程序,仿真檢驗,自主加工,自主檢測,自主評判,教師總結;汽修專業通過模塊教學,按系統結構實施分課題現場一體化教學;機械加工專業采用情境教學,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工藝分析、設計工藝過程、填寫工藝卡,按工藝要求綜合不同加工方式進行加工,培養學生一專多能的職業技能。焊接專業則通過案例教學,進行產品綜合訓練,培養學生對手工電弧焊、氬弧焊、氣體保護焊的綜合運用能力。各骨干專業均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創造能力。
2.推行“三結合”教學模式
學校通過推行“三結合”教學模式,教學重心由教師教變為學生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在參與完整工作過程中掌握知識、學會技能,體現了車間與課堂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生產與實訓合一。
圍繞核心技能整合專業課程。依據職業標準和崗位能力,學校自主開發的校本教材反映了遼寧區域經濟先進技術水平和職業崗位要求,有利于學生成功就業和自主創業。編寫了《鉗工工藝實訓指導教程》,開發了《技術測量基礎實訓指導》等課程,結合地區行業特點,開發了《數控車實訓指導書》《普通車床實訓指導書》等校本講義;為使學生了解先進應用技術知識,汽修專業增加了電噴、電控、傳感器等教學內容,為創設崗位模擬,實施案例教學、GSP仿真實訓。幾年來教師共編寫了15本校本教材,出版了8本教材。
3.實現了“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理念的轉變
由學科、知識本位向職業素質、能力本位轉變,由“教師、課堂、教材”向“學生、崗位、信息”教學方式轉變,構建了以專業核心、綜合素質、實踐技能拓展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教學。加大企業參與力度,采取校企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的形式,構建與就業崗位任務密切銜接的課程體系;創新技能養成教學模式,實現了課堂與車間、實習與生產、學生與員工的有效對接,培養學生“既學技術、更學做人”的理念,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94.48% ,學校連續9年獲“遼寧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作者單位: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