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輔良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不斷涌現出來,學生的主體作用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活動都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注重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和“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質量觀,本文筆者就將從多個方面對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數學;主體性;教學;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各地均開始采用在編排和內容設計上更為考究的新教材,這對于許多教師來說,特別是個別早已熟知并習慣于老教材的教師來說,無疑會是一種壓力和挑戰。為此,面對新教材,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轉變思想觀念,畢竟只有轉變了觀念才能接受新事物,也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況出現。而在觀念的轉變中,要把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這也就說明教師要從心理上認識到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傳統中教師高高在上,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只管認真記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以人為本。就高中數學教學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既要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觀念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適應。那么具體來說想要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應該這幾方面:
一、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才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事實證明只有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接受的知識才更加容易被學生吸收和接納,也更容易變為學生永久性的記憶。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主動學習時,在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加容易獲得滿足感,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并始終以活躍的思維和良好的狀態去面對數學知識和技能。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的方法除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因,如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具有明確目標的學習計劃,并幫助他們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前進。又如幫助困難生總結學習方法,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等等??傊?,積極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使學生被動的“要我學”逐漸轉變為主動地“我要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習不再是學生的負擔,而是學生的樂趣所在。
二、善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數學的學習同樣如此。當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條件學習動因形成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因為事實證明學生只有對學習數學有興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會提高,學習的效果才能不斷提升。而課堂教學便是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行為的最為重要的場所之一,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之后,他們學習數學的態度也就會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參與性又會反過來促進教師的課堂教學,讓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實現教學相長。
三、創建和諧、民主的氛圍,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觀
新課堂要求教師改變過去“教書匠”的角色,而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帶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也就是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如括教師或者是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也就是說學生們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過去的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而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生的主體作用則被你放到了重要的位置。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轉變態度,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給以學生及時的幫助,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做事、學會認知,實現其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積極地建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引導學生自主、自動的學習外,還應該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把學生當成獲取知識發展自我的主人,實現追求學習過程終于追求學習結果的轉變,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從而讓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參考文獻】
[1]胡高正.淺談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08)
[2]趙偉霞.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都市家教,2012(10)
[3]冉啟飛.試析如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J].才智,2011(25)
[4]王亞玲.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2年13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和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