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婭萍
【摘 要】一提到作文,不少學生首先是“怕”字當頭,不知從何入手。每次作文練習學生絞盡腦汁,痛苦萬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平時要求學生作文時,忽視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缺乏寫作的興趣。平時若多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再加以適當訓練,我們會發現,寫作也能成為一種需要,一種快樂!
【關鍵詞】激情;訓練;升華寫作
執教幾年來,最大的感受是學生視寫作為畏途。有位作家,曾用這樣的一幅對聯形容作文時的情景:上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聯: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橫批:寫不出來。
作文果真如此痛苦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狀況呢?有人認為學生缺乏生活的體驗,不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開始我也是認為如此,教學生去積累素材,可實際效果并不如人意,這不能不會令人懷疑以前的做法。后來我想,恐怕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平時要求學生作文時,忽視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缺乏寫作的興趣。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說:“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看來,要改變學生苦不堪言的作文狀況,就應該以激促寫,升格寫作。
一、激情:抓住作文“活動性”特征,來激發學生的情感
(一)組織“活動”,擴大生活視野,激發寫作興趣
社會本身是由有感情的人構成的,即使自然景物也是風月有意,草本無情,山河顯志。學生積極投身生活,投身自然,生活的色彩無疑會影響感染學生,無論是崇高的、悲壯的,還是卑鄙的、丑陋的,都會引發學生不同的情感指向,形成他們對社會、對人事的基本看法,這些基本看法、態度長期積貯,不斷思考,學生就有了自己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觀點,“長期積累,偶爾得之”,這是撲捉靈感的基本條件,當他在一定環境下把自己的感受經驗和觀點向他人傾訴時,文思泉涌,情真意切,有話可說,有話要說,而不再是“腹中空空如也”。所以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社會活動。如組織游覽觀光、參加市場工廠,訪問英雄模范、了解時事新聞、關注社會熱點……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而且也幫助學生開闊了視野,積累材料,培養寫作興趣。
(二)寓“寫”于樂,激發興趣
《論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者來說,“樂之”是一種最佳的理想境界。學生如果把作文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那么作文教學就能收到理想的成效。如何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樂”起來呢?我們在初中作文中嘗試了“游戲引路在前,作文緊隨其后”的實驗,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作文開始了,主持人先組織全班學生開展一次名為“張冠李戴”的游戲活動。主持人先叫大家在白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又在藍紙上寫上“在什么地方”,又在紅紙上寫上“干什么”。這時,學生已開始有點興奮了,游戲開始了,主持人請三位同學上臺分別抽報三張紙上的內容,“李靜——在水上——跳舞”、“高年雨——在廁所——吃飯”、“張南——在書上——唱歌”。隨著白、藍、紅紙上的內容隨意組合,學生的情緒漸趨高漲,歡聲笑語一浪超過一浪,接著,游戲進入第二輪,請學生上根據說到的內容表演小品,盡管演技不太高超,但不管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大家的熱情都非常的高,這是一般的作文課上見不到的,表演結束后,教者立即布置學生寫作文,并提出具體的要法,結果學生在20—30分鐘內大多寫出了400—500個字的內容充實,妙趣橫生的記敘。
(三)激發“情感”,以情導寫
一提到作文,不少學生首先是“怕”字當頭,不知從何入手。沒東西寫,寫不好等心理“疙瘩”。極大地阻礙了寫作心理的健康發展。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注意從情感入手,挑戰畏懼心態,讓學生從身邊的每一個身上尋找寫作的靈感。如我們進行一次班級“溝通”,為話題作文,并作為競賽的形式,要求每個同學盡量多地說出有關“理解父母良苦用心”“理解父母辛勞勤苦”方面的小事、細事,不少學生在這場“理解”賽中,找到了許許多多曾經被遺忘和忽視的細枝末節,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父母、老師,發現了他們身上許多閃光點,感人之處,不少學生也聽了其他同學的理解之后,也觸景生情,看到了父母、老師的影子,產生了更真切的感受。在這次活動中,一位平時寫作并不突出的同學一改以往那草率應付的毛病,以飽滿誠摯的情感寫了《最愛你的人,別傷他最深》,回憶了媽媽對自己所做的種種,從律己的角度談出了對養育自己的父母給予理解,文章最后的呼喚:“想想父母的不易與艱辛吧,學著理解父母,體諒父母吧,這不僅讓你日趨成熟,而且你會發現親情的陽光燦爛無比又純潔透明,你會發現父母是多么愛你而勝過愛自己的生命,因為,你永遠是他的孩子,最愛你的人,千萬不要傷他們太深。”句句發自肺腑,感情真摯,頗具感染。
我們認為,學生作文一旦克服一個“怕”字,“愛上心頭”的感受就會油然而生,這就是“西施情結”帶給我們的可喜變化,它讓學生作文跳出或空洞無物、無病呻吟,或夸夸其談、浮于表面,或蜻蜓點水,不著邊際等等怪圈,走上健康發展的路子。
二、訓練,升華寫作
學生解決了作文的“源頭”問題,不等于就能寫好文章,還要老師輔之以有效的訓練,以便于學生情感的抒發,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步驟展開:
1.“練” 初期的作文訓練,不妨把有關提示與要求定得具體詳細些,以期學生能按期并且較順利完成一篇文章,獲得初步的成功感。
2.“評” 一般的作文都是為了表達某個中心或某種思想感情,但這種表達效果的好壞他們希望像理科那樣有個客觀的標準答案,要加以批判,可選幾篇典型的范文來參考
對照,精選一篇或幾篇各種層次的文章與學生一起對照分析,體會其成功的地方和學習作文怎樣寫的技巧訓練更具體化,讓學生從中受的啟發而慢慢掌握標準。
3.“改” 在基本掌握評判標準的基礎上,還應當讓學生實際操作一番,所以在評改作文時,可由四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每組負責批改四篇作文,要求小組成員在讀完各篇作文時要加以討論,交流意見,共評得失,使作文要求更加具體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發揮主動性作用。
4.“賞” 學生都有很強的表現欲,對與自己的習作也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欣賞,故此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這可分以下步驟來做:
(1)利用講評課,對學生作文中寫得精妙的字、詞作“賞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作文里任何一點可取的地方,都應找出來,肯定他的想法和寫法。”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青春學生,自我表現意識強,爭強好勝,寫作起步時的成功,哪怕是極微小的一點,也對他們未來的寫作心態產生著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因此,教師在批閱學生作文時,要盡力找出每位學生,特別是差生作文中寫得較好的地方,給學生一點寫作的精神支柱。
(2)摘抄學生習作精美語句。教師在批閱作文時,不難發現,有的學生作文中某幾句或某些段落,寫得較好。老師在講評時,要一一去評說是不可能的,為此,我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記錄同學作文中寫得好的句子、段落。記錄方式:教師把學生寫的句段抄在黑板上,標上作者、班級、姓名,讓學生抄在筆記本上。通過這樣,讓學生也來體會一次做“名人”的滋味。
(3)每次作文后,把寫得好的文章挑選出10篇(其中可選3—4篇進步較大的),用統一的紙張,讓學生本人工整地抄一遍,老師把它裝成冊,編上目錄,標明作者班級、姓名,把它當作作文書在學生中傳閱,同時要求學生在閱讀后,對文章要發表看法、寫心得、談感受。有關資料證明:對于中學生來說,多讀名人名著固然重要,但能閱讀一些同寫作層次、同生活層次,有共同情趣的同齡人的優秀作品,就更能夠結合實際,啟迪思維,激發寫作欲望。
(4)組織學生投稿。教師應把學生寫得好的文章,推薦給有關報刊雜志,推薦給學校出墻報或廣播室播放,盡量讓學生文章展示在別人面前。特別要充分利用學生中已獲獎或以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作文,在學生中大作“文章”激發寫作熱情,積極引導參與寫作這項活動。
當寫作不再成為一種沉重負擔,當學生面對寫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為一種興趣時,“作文難”會離我們遠去,而且我們會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學生的生花妙筆。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因素,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再加以適當訓練,寫作也能成為一種需要,一種快樂!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編寫組.《語文》.江蘇教育出版社
[2]管建剛.《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南京市公用事業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