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芬
【摘 要】“教學要順應兒童心理特點才能成功”。兒童的各種學習行為,最終都可以從心理層面上找到依據。關注兒童的心理,重新賦予數學教學應有的魅力,讓兒童從自我經驗出發,在教育活動中通過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反思等,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理解數學本質。
【關鍵詞】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評價激勵
“教學要順應兒童心理特點才能成功”。兒童的各種學習行為,最終都可以從心理層面上找到依據。把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在心理學理論和教學實踐間前行的方式,彰顯了教學的理性智慧。教學實踐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那是走不遠的;而理論如果沒有鮮活的實踐給予注解,那也是灰色的。關注兒童的心理,重新賦予數學教學應有的魅力,讓兒童從自我經驗出發,在教育活動中通過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反思等,建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而理解數學本質。因而,站在兒童的立場上,遵循兒童心理特征,用兒童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這樣的課堂設計才是有生命的,才是有智慧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產生的一種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并帶有強烈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漲,他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地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不能堅持學習。因此,要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無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式之一。情境創設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利于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數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課中的教學中,考慮到計算教學容易枯燥乏味,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師:同學們喜歡上網嗎?上網都干什么呢?老師也很喜歡上網,我上網除了看新聞,看書,還喜歡上網購物,主要是買一些可愛的文具獎勵給我們班的學生。昨天雙11,各大網店都有特別大的活動,(課件)想不想一起去逛逛?點擊出示:我們一起去淘寶。網上的文具真是琳瑯滿目,我們在選擇商品時,要選自己喜歡的,當然還要考慮選擇價格便宜的。然后出示同一物品在不同商家的不同促銷方式,學生發現要算出單價才能比較出哪一家的便宜,自然引入了小數除法的計算。并以這個情境貫串了整節課,讓學生在計算時時時充滿了挑戰性,計算出結果后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對學習充滿了興趣,計算課也能讓學生興趣盎然。
用什么樣的情境來呈現教學,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做出適當的選擇。對于小學生來說,雖然不同的個體,其認知發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齡段的學生卻有著整體上的一致性。一般來說,小學低、中年級的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新穎”的事物,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則開始對“有用、又挑戰性”的任務更感興趣。我們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應盡量于學生的上述心理特點相適應。另外,還應注意選材內容及呈現方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二、自主探索,滿足需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需求的產生必然導致對滿足欲
(下轉第35頁)
(上接第34頁)
望的方法、方式的思考,因此揭示所研究問題的必然性,目的性,自然會誘發積極的思維。“需要滿足論”認為,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的內在興趣。從心底里激發對學習的內在需要,積極的學習行為才能維持。”也就是說,當我們把數學生活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需要恰到好處的融合時,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是被動的的接受、刻意的模仿與記憶,他會把學習的自主行為保持到需要得以滿足的最后一刻。
下面是《小數點左移》一課的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
1.根據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你覺得小數中會不會存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如果存在,把你的猜想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2.根據下面的提示完成表格的填寫:
(1)根據你的猜測,這三道算式的結果應該是多少?
(2)用計算器分別計算下面各題,記錄下結果。
(3)計算器計算的結果與你猜想的一致嗎?一致的請打√,不一致的打×。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所說“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原理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關注兒童的學習心理,首先就是要關注兒童們的“已知”。在學習小數點左移的規律之前,學生已經學會了小數點右移的規律,根據小數點右移的規律,學生自然而然的會猜想到小數點左移的規律,這是學生們的“已知”,好也是知識的遷移,那這樣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這就引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的學習需要思考。這個教學環節是每節課必不可少的,好的教學要讓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索過程實際上是對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對新知識的再加工、再創造。學生思維是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中,在從“迷惑不解”到“豁然開朗”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名探索者、發現者、研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尤為強烈。
三、合作學習,發展個性
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和健康個性的養成。社會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動中,尤其是在人和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成員之間合作的機會,增加課堂上學生之間合作、互助的頻度和強度,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兒童社會化程度的提高。
與其它學科相比,數學學習更容易造成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同學生對問題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的想法,或在數量上有差異,或在思維水平上有差異。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學生更充分的參與到學習進程中,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來看一看《復式統計表》的小組合作學習要求:設計統計表
小組討論:要把這四張統計表的內容合并在一張統計表中,這張統計表應該反映出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在這張統計表中可以怎樣排列呢?
合作設計: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在空白表格中共同完成統計表的設計。
比一比,哪一組合作得又快又好。
在討論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互相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經過小組成員的共同研討形成小組內對問題的共同認識或成果。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氛圍,為每個學生個體提供更多的機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使之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使每個學生進一步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他們的主體地位被大大地肯定與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評價激勵,實現自我
《基礎教育課程改期綱要》中提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可見,每個學生需要教師的激勵。激勵性的評價猶如揚帆的勁風,是學生前進的動力。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亮點、智慧的光彩,往往是在教師的啟發、評價與等待中出現的。可見,課堂對話中,教師及時和有效的組織、引導、對話、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的評價中蘊含著期待、鼓勵等情感力量,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發展學生個性心理的作用。
評價不僅要關注認知,也要關注情感,特別關注學生被欣賞、被肯定和對未知探索的需要。而且,滿足學生被欣賞、被肯定的需要并不直接來自他人的表揚,而是自身的成就感(即自我肯定與悅納)。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善于設置具有合適思考空間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另一方面準確把握兒童精細的學習心理,努力促成學生完成探索,這種成功本身就是對學生最高的獎賞、最好的評價。兒童在學習中獲得的失敗體驗不是件小事,對于兒童來說,應該積小成功為大成功。
教學,從來離不開學生的學,而學生的學習是如此的不可捉摸,學習的外顯行為與內在機制之間的關系又是如此的復雜。同樣是成功解決了某個問題,可能只是相同經驗的再現與回憶,也可能是對舊知重組與改造之后的創新……正是因為學習行為與學習心理之間的這種非線性關系,我們更應堅定地把目光聚焦于兒童數學學習行為背后的心理活動中。兒童的“好奇”,兒童的“喜新厭舊”,決定了基于兒童學習心理的教學必然拒絕固定和僵化的模式。遵循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從全面和諧發展學生素質出發,在教學實踐中探索、研究出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課堂教學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用以指導、改進、發展、完善,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為之不懈努力的。
【參考文獻】
[1]張興華.基于兒童學習心理的理性風范[J].江蘇教育小學數學版,2010:7~8;60
[2]竺雪群.誰在“左右”我們的課堂[J].小學數學教師,2012;6;72
[3]陳威.小學兒童心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出版社2012;6;268
[4]劉萍.激發學習內需增值教學效果[J].小學數學教師2011:12;80
[5]華應龍.我這樣教數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8
[6]徐小兵.課堂心理氣氛與激發學生積極性[J].中國教育學刊2008;9
[7]張興華.基于兒童學習心理的理性風范[J].江蘇教育小學數學版,2010:7~8;60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